上天池寺 其三
今古无穷恨,山林只自豪。
云行地欲尽,风立天相高。
灵草如堪饵,浮生计可逃。
人间何扰扰,万里一秋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自古以来,遗憾与无奈无法计数,只有投身自然才能找到自我。大地因云雾环绕而显得无边无际,天空因为风的吹拂而更加高远。神奇的植物可以作为美食,身处江湖便能暂时逃离尘世纷繁。世间万物皆在纷扰中度过,而我则在千里之外寄情于天地间的一缕秋意。
去完善
释义
1. "今古":古今,从古代到现在。
2. "无穷恨":无尽的愁绪或遗憾。
3. "山林":此处指天池寺周边的山林景色。
4. "自豪":有自豪感,因所处环境而骄傲。
5. "云行":云朵飘行的景象。
6. "地欲尽":土地似乎到了尽头,形容地势险峻。
7. "风立":风吹动的样子。
8. "天相高":天空看起来更高远。
9. "灵草":有特殊功效的植物,这里可能是指中草药。
10. "如堪饵":如果适合作为药饵。
11. "浮生计":漂泊不定的生活。
12. "可逃":可以逃避,寻找安稳。
13. "人间何扰扰":人世间为什么如此纷扰。
14. "万里一秋毫":比喻辽阔的天地间一切都显得渺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天池寺的所见所思。首联以“古今无穷恨”开篇,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长河中无数遗憾和失落的感慨;紧接着“山林只自豪”一句则表现了诗人在自然山水间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自我认同。
颔联以“云行地欲尽,风立天相高”来形容天池寺所在的壮观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天地辽阔、人生渺小的领悟。这一联的修辞手法颇为独特,将云彩和风姿巧妙地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意境。
颈联中的“灵草如堪饵,浮生计可逃”则是对诗人在天池寺修行的想象,他希望自己能够借助山林间的灵性之物求得心灵的解脱,逃离尘世的纷繁困扰。
尾联则以“人间何扰扰,万里一秋毫”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恶,又流露出一种超脱红尘的出世思想。整首诗情感深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天池寺 其三》是北宋诗人黄文雷的一首描绘天池寺美景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宋仁宗时期(公元1023-1063年)。
在这段时间里,黄文雷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他曾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后来担任过国子监博士、尚书省员外郎等职务,颇有政绩。然而,他因直言不讳而遭到排挤,最后辞官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这段时期,他游历名山大川,结交文友,创作了大量诗篇。
在北宋时期,佛教文化非常兴盛,寺庙成为文人墨客们游玩和交流的场所。当时,天池寺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环境优美,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游览。黄文雷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天池寺周围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他在游览过程中的愉悦心情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