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刘朋山游湖边作
谁立西湖造化功,峰分南北境相通。
四时风物弦歌里,两岸人家图画中。
堤柳送迎忘尔汝,棹声来往自西东。
风波便作恩波看,此乐君王与众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造就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山峰分隔南北却相互连接。
四季的风土人情在悠扬的音乐里演绎,两岸的居民生活如画。
杨柳依依让人忘记彼此的距离,船桨的声音在东西之间回响。
把风波化作恩情来看待,这种快乐与君王和百姓共享。
去完善
释义
1. 西湖:这里指南京的玄武湖。
2. 造化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 峰分南北:山峰分别位于湖泊的南北两侧。
4. 四时风物:四季的风景。
5. 弦歌:此处指江南民歌《采茶歌》。
6. 堤柳:湖畔的柳树。
7. 尔汝:你们,表示尊称。
8. 棹声:船桨划水的声音。
9. 风波便作恩波看:把寻常的风波当作恩泽来对待。
10. 君王:皇帝,此处泛指统治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同游览西湖的美好景致。首联以问句起笔,探讨西湖的成因,暗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力;颔联进一步描述了西湖四季风物的丰富和美丽,将其比喻为优美的乐章和画卷;颈联则是通过观察堤柳、听取棹声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尾联则转向对于“恩波”的理解,认为无论是君主还是百姓都能享受到这样的美景,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同刘朋山游湖边作》是南宋诗人朱南杰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南宋末年,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南宋末期,政治腐朽、外患严重,社会矛盾激化,时局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期,诗人朱南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感悟。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落第,官场生涯坎坷,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批判。
朱南杰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他通过对战争的描绘,揭示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带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忧,以及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