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巳西湖胜游
清明风日战方酣,朱毂雍容拥旆鬖。
火令正严绵上俗,禊游仍胜会稽岩。
马盘金埒连干湿,人映氊车帽角搀。
湖水绿烟浮醉席,杏花红雨拂春衫。
公如庾老情非浅,客似渊君调不凡。
只恐颍川飞召节,便随五凤降绨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明节阳光明媚,大战正酣,红色的马车上旗帜飘扬。春天的气息使人陶醉,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头戴毡帽,欣赏着湖面的绿波和岸边的杏花。客人热情非凡,主人情深意重,仿佛是庾信和李密在聚会。只担心不久后就会被任命为官员,离开这里,就像五凤图中的凤凰降临一样。
去完善
释义
收到。以下是您提供的古诗的注释:
1. 清明风日:指清明节这一天。
2. 战方酣:形容战斗激烈或工作繁忙。这里可以理解为踏青活动正在进行。
3. 朱毂:红色的马车。
4. 雍容:从容大方,不慌不忙。
5. 旆鬖:旗帜飘扬的样子。
6. 火令:古代的一种法令,规定清明节期间禁止点火燃烧。
7. 禊游:古代风俗,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这一天,人们在水边举行扫除不祥的祭祀仪式,并进行游乐活动。
8. 会稽岩:指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为古代名胜。
9. 马盘金埒:用金子装饰的马车道。
10. 毡车:用毛毡做顶篷的车子。
11. 帽角搀:形容帽子上的饰物互相碰撞。
12. 湖水绿烟:形容湖水在阳光下呈现出绿色烟雾般的景象。
13. 杏花红雨:形容杏花开放时节如同红色的雨点。
14. 公如庾老:此处指白居易,他在杭州做官时曾游览西湖。
15. 情非浅:情感深厚。
16. 渊君:指渊明,即陶渊明。
17. 调不凡:风格独特。
18. 只恐:恐怕,可能。
19. 颍川飞召节:颍川郡长官调动的事务。这里可能是指要调任他职。
20. 五凤:古代的五种瑞鸟,象征吉祥。
21. 降绨函:古代任命官员时用绨包裹诏书,再装入盒子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和上巳西湖胜游》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清明节期间在西湖的胜景,反映了当时人们热闹而有序的生活场景。诗人借与友人共度良辰美景的机会,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联“清明风日战方酣,朱毂雍容拥旆鬖”,开篇描绘了清明节时分的繁华景象,战方酣暗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人群中华丽的马车,象征着社会的繁荣与和谐。
颔联“火令正严绵上俗,禊游仍胜会稽岩”,讲述了节日活动的传统习俗和人们对自然的崇拜。绵上俗指的是在清明节祭祖扫墓的风俗,而会稽岩则是古人求仙问道的地方。这两句表达了人们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崇尚自然的意境。
颈联“马盘金埒连干湿,人映氊车帽角搀”,进一步描绘了人们在这特殊日子的活动。人们乘坐华丽的马车,反映出社会的富饶;同时,人们带着帽子出行,表达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尾联“湖水绿烟浮醉席,杏花红雨拂春衫”,收尾句描绘了湖面上的绿色烟雾,以及落满花瓣的小径。湖水、杏花这些春天的象征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美感。诗人借此传达了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通过描述西湖之游,展现了春天里的生活图景。在对清明节风俗的描绘中,作者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同时也抒发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上巳西湖胜游》是北宋诗人元绛在公元994年创作的一首古诗。这一年正值宋朝真宗时期,社会相对安定,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元绛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担任过京官,后来被贬到地方任职。在此期间,他深入体察民间疾苦,关心民生。在这次上巳节西湖之游中,他看到了湖光山色,感受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了创作灵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当时,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西湖成为文人墨客争相游览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既可以欣赏美景,又可以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元绛的这首诗正是表现了这种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