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祝英台·次韵

标题包含
祝英台·次韵
柳边楼,花下馆。低卷绣帘半。帘外天丝,扰扰似情乱。知他蛾绿纤眉,鹅黄小袖。在何处、闲游闲玩。 最堪叹。筝面一寸尘深,玉柱网斜雁。谱字红蔫,翦烛记同看。几回传语东风,将愁吹去,怎奈向、东风不管。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蒋捷(约1270-1327),字胜欲,号竹山,元代词人,其生平和确切籍贯尚无确考。据《竹山词》记载,他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院编修等官职。 蒋捷的词作风格多样,既继承了辛弃疾的豪放派传统,也融合了苏轼...查看更多
蒋_1923
去完善

译文
柳树边的楼房,花丛下的宾馆。轻轻卷起半边的绣花帘幕。窗外是细密的雨丝,如同纷乱的情感。想象着那位有着蛾绿纤眉、鹅黄衣袖的女子,在哪里悠哉地游玩呢? 最令人感慨不已的是那陈旧的筝弦,画柱上如大雁斜飞般的纹理。这琴谱上的红色字迹已经有些枯萎,曾记得我们一同剪烛赏乐的时光。多少次我试图把心中的忧愁寄托给东风,希望能随风而逝,然而,无奈东风并不领情啊!
蒋_1923
去完善
释义
《祝英台·次韵》注释: 1. 柳边楼,花下馆:形容美丽的景致,借指美好的地方。 2. 低卷绣帘半:指女子从窗户探出头来观察外面的动静。 3. 天丝:比喻细长的头发。 4. 蛾绿纤眉,鹅黄小袖:形容女子的妆容和服饰。蛾绿指的是蛾眉,即美女的眉毛;鹅黄则是一种淡黄色,此处指女子的衣袖。 5. 筝面一寸尘深,玉柱网斜雁:描述筝面的灰尘积累以及筝弦上图案的杂乱无章。 6. 谱字红蔫,翦烛记同看:描述乐曲的红色字迹变得模糊不清,表达时光流逝之感。 7.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生机与希望。 8. 将愁吹去,怎奈向、东风不管:意思是试图借助东风驱散忧愁,但无奈东风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
蒋_1923
去完善
赏析
《祝英台·次韵》蒋捷这首词描绘了女子悠闲的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形象。首句“柳边楼,花下馆”暗示出女子的身份地位。接下来,“低卷绣帘半”表明女子的心情微妙,帘外的景象似乎扰乱了她的心绪。接着,“知他蛾绿纤眉,鹅黄小袖”继续描述女子的外貌,蛾绿和鹅黄都是指女子的服饰,体现出她的美丽与高雅。 接下来的部分,词人提到“筝面一寸尘深,玉柱网斜雁”,用琴弦的尘土和斜乱的雁形图案表现了时光流逝的痕迹,同时也透露出女子的孤寂之情。随后,“谱字红蔫,翦烛记同看”描述女子回忆起昔日的美好时光,如今却已物是人非。 最后,词人以“几回传语东风,将愁吹去,怎奈向、东风不管”收尾,表达出女子虽然多次希望借助东风驱散忧愁,但终究无法如愿以偿的心情。全词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展现出一位身处繁华却心有所忧的女子形象。
蒋_1923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祝英台·次韵》是南宋词人蒋捷的作品。此词创作于公元1276年前后,正值元朝对南宋的侵略战争之际。在这期间,蒋捷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从皇室贵族沦落为亡国之民,人生经历可谓曲折坎坷。 在这一时期,元军进攻南宋,直逼临安(今杭州),致使南宋朝廷惶恐不安。朝廷内部党派斗争激烈,皇位更迭频繁,百姓疾苦无法得到解决。与此同时,蒋捷的词风也从婉约柔美转变为豪放悲壮,以抒发他心中的沉痛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在时代的背景下,蒋捷深感民族危亡,故国沉沦,于是借用祝英台的典故,寄托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词中的“舞衣叠玉龙”、“愁线绣鸳鸯”等词句,既表达了蒋捷对过去的繁华生活的怀念,又展现了他在战乱时期的悲痛心境。
蒋_1923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