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道中
蚤年游历徧诸方,触处无心是道场。
三已不须形喜愠,两来宁肯异炎凉。
落霞孤鹜仍秋水,衰草残云又夕阳。
天假一帆风力便,回头五日到家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年游历四方,所到之处都可视作修行之地。身外事不必过于在意,内心平静才是最好的状态。
晚霞映衬下,孤单的野鸭与秋水相映成趣;枯萎的草地上,残留的云彩陪伴着夕阳渐渐落下。
若能借着顺风扬帆,仅用五天就能回到家乡。
去完善
释义
1. 金陵:古地名,今南京一带。
2. 蔡戡:字定夫,号采石东下,江苏丹阳人。南宋文学家、诗人。
3. 蚤年:指早年。蚤同“早”。
4. 游历:外出游玩经历。
5. 诸方:各地。
6. 触处:所到之处。
7. 无心:无意。
8. 是:这里表示判断,相当于“是……的”。
9. 三已:多次拒绝。已,停止、放弃。
10. 形喜愠:表现喜怒哀乐之情。形,表现出。喜愠,喜怒之情。
11. 两来:再次来到。
12. 宁肯:岂能。宁,岂。
13. 炎凉:指天气冷热变化。
14. 落霞孤鹜:比喻孤独无依的人或事物。落霞,夕阳时分的晚霞。孤鹜,孤独的水鸟。
15. 秋水:秋天的水面。
16. 衰草残云:形容秋天衰败的景象。衰草,枯黄的草。残云,飘散的云彩。
17. 天假:天赐的。
18. 一帆风力:顺风顺水的船帆。
19. 五日:五天。
去完善
赏析
《金陵道中》蔡戡是一首描绘作者在金陵(南京)沿途所见景色的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在游历过程中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感悟。
首联“蚤年游历徧诸方,触处无心是道场”,表达了诗人年轻时四处游历的经历。在这里,诗人用“触处无心”来形容自己对待各种境遇的态度,强调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修养。
颔联“三已不须形喜愠,两来宁肯异炎凉”,通过对天气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淡定态度。这里,诗人以三番五次地降雨和气温的冷暖变化为例,表达自己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心境。
颈联“落霞孤鹜仍秋水,衰草残云又夕阳”,通过对金陵道中景色的描绘,展现出秋天傍晚时分的美景。在这句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落霞、孤鹜、秋水、衰草、残云、夕阳”等意象,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又略带伤感的画面。
尾联“天假一帆风力便,回头五日到家乡”,表明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心情。诗人借助于自然的力量,即顺风扬帆,来表达自己对家乡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回头五日”的时间设定,突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金陵道中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游历四方的心灵感悟和回家乡的喜悦心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陵道中》是南宋诗人蔡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左右,其时蔡戡任广东提举常平茶盐公事。这一年他奉命巡查岭南地区,途径金陵(今江苏南京)时写下这首描绘秋景的诗歌。
在创作这首诗时,蔡戡正处在他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他曾担任右正言、右司谏等职,直言敢谏,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然而,因为权臣韩侂胄专权,他被贬谪至岭南。在这段时间里,蔡戡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关注民生,为地方百姓办实事。这次巡查岭南,他深入了解民情,积极整顿茶盐市场,以减轻民众负担。
此时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局势相对稳定,经济文化有所发展。然而,金国对宋朝的威胁始终存在,使得南宋朝廷内部产生了一系列政治斗争。此外,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仍占据主导地位,士大夫阶层普遍关心国家治理和民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蔡戡作为一位正直的官员,将个人遭遇融入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借秋景抒发感慨之情,从而创作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