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江行阻风

标题包含
江行阻风
鴈峰飘泊又经年,却忆槎头缩项鳊。 三伏炎光真烁石,重湖骇浪远连天。 快风坐阅千帆过,上水徒劳百丈牵。 坎止流行随所遇,便当归去访林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蔡戡(1168年-1236年),字定夫,号节斋,福建路建州府建阳县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是南宋中叶的重要政治人物。 蔡戡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雁峰漂泊已经一年,我又回忆起家乡的槎头鳊鱼。三伏天阳光炽烈如同烈火燃烧石头,湖面波涛汹涌,惊涛骇浪似乎连接着远方的天际。我乘坐着疾风,看着千帆驶过,而水上船只虽然拼尽全力拖动缆绳,却无法前进。人生就如流水般流动,随遇而安,既然如此,我应该回去探访那山林与泉水。
去完善
释义
1. "雁峰":指大雁迁徙的路线,这里指诗人经过的地方。 2. "却忆":回顾过去的记忆。 3. "槎头":地名,位于湖南衡山附近。 4. "缩项鳊":一种鱼类,即草鱼。 5. "三伏":农历三伏天,是全年最热的一段时间。 6. "烁石":阳光照射在石头上,使石头发热。 7. "重湖":指湖泊连片的水域。 8. "骇浪":巨大的波浪。 9. "快风":疾速的风。 10. "千帆过":许多船只经过的景象。 11. "上水":船从下游向上游行驶,这里指逆水行舟。 12. "百丈牵":指拖船用的百丈长的缆绳。 13. "坎止流行":语出《易经·系辞下》:“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意为遭遇困难险阻时,应顺其自然,切勿忧虑强求。 14. "林泉":山林与清泉,指隐逸之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江行阻风的诗人蔡戡的诗作。诗人在漫长的旅途中漂泊不定,回忆起故乡的美味佳肴,这种记忆反而使得旅途中的艰辛显得愈发强烈。此时正值三伏天,阳光酷热如同烁石,湖面波涛汹涌,一片骇浪景象,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动荡不安。 在“快风坐阅千帆过”一句中,诗人以自己为视角,目睹众多船只驶过,暗示了江行的繁忙与自己的孤独。"上水徒劳百丈牵"则是说船只在逆流而上时,尽管费尽力气仍然无法快速前进。这两句诗充分展现了江行受阻的情景。 最后两句“坎止流行随所遇,便当归去访林泉。”则表达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尽管生活中充满了曲折和困难,但诗人认为应该顺其自然,适应各种境遇。如果有机会,他还会回到田园山林,过上宁静的生活。整首诗展现出诗人的豪放气概和积极心态,令人赞叹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行阻风》这首诗是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蔡戡(1147年-1236年)所作。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蔡戡处于晚年,正是他辞官回乡,过着隐居生活的阶段。这段时间里,他时常吟咏诗篇,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创作《江行阻风》时,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的水患,很多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身为朝廷官员的蔡戡,目睹这一惨状,内心感到非常痛惜。于是他借《江行阻风》一诗,表达了百姓在困境中的无助和哀愁,以及对朝廷的不负责任和昏庸无能的愤怒与无奈。 与此同时,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是诗人创作的重要动力之一。南宋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蔡戡深感痛心,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虑和期望。然而,尽管他身在江湖之远,仍无法摆脱现实的压力。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也能体会到他身处时代的无奈与挣扎。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