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野望
倚筇聊一望,何处是秦川?草色初晴路,鸿声欲暮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依靠着手中的杖,随意地望向远方,哪里才是我要寻找的家乡呢?在刚刚雨后天晴的道路上,小草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天空中的大雁似乎也在呼唤着即将来到的黄昏。
去完善
释义
1. 秦川:地名,此处指的是古秦国的疆域,位于今陕西省中部一带。这里代指故乡或故土。
2. 筇:竹杖,此处以筇借指老人。
3. 鸿声:鸿雁的鸣叫声,象征秋天。
4. 暮天:傍晚的天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秋晚野望》是一首描绘秋日傍晚田野景象的诗。诗人通过简单的笔触,描绘出一幅静谧而优美的秋日景色。
诗的开篇“倚筇聊一望,何处是秦川”,诗人手持竹杖站立在田野之中,抬头远望,想要寻找那遥远的地方——秦川。这里的“秦川”并非实指,而是代表一种理想的、美好的境界。这一句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向往,也为全诗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的“草色初晴路,鸿声欲暮天”,是对田野景色的具体描绘。诗人以初晴的草地和傍晚的天空为背景,捕捉到大雁的声音。这里的大雁象征着远方的呼唤,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晚野望》是唐朝诗人左偃的一首描绘秋天田野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42年左右的唐玄宗天宝年间。
在这个时期,左偃已经是一位阅历丰富的诗人。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考察地方官员的工作。然而,他因为在任期间直言敢谏,触怒了权贵,结果被贬谪到偏远的南方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左偃亲身体验了民间疾苦,对民生和国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秋晚野望》这首诗中,左偃以秋天的田野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诗中提到的“黄花开”、“白雁来”等景象,既体现了季节的变化,也反映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成果。同时,通过“戍楼晚吹”、“江村落木”等词语,诗人传达出了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这可能与他在贬谪期间的经历和感受有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