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于湖
荒城难访十全医,半箧遗书世共悲。
宁有故人怜阿骛,但余息女类文姬。
忠筹屡画平戎策,宦迹常留堕泪碑。
醉扣西州重回首,山阳邻笛夜凄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荒芜的城市难以找到完美的医生,半箱古籍让世人共同悲伤。
难有故人关爱阿骛,只剩女儿如同蔡文姬一样充满才情。
忠诚的计策多次被提出以平息战乱,官员的业绩常在石碑上留存。
醉酒扣门再次回顾过去的时光,夜晚的山阳笛声异常凄凉。
去完善
释义
1. 荒城:指于湖所在的荒废城市。
2. 全医: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3. 半箧:指保存下来的部分书籍。
4. 阿骛:指阿周(杜甫的别号)。
5. 息女:指女儿。
6. 文姬:指蔡文姬,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曾被人掳走并被迫嫁给胡人,后被曹操赎回。这里用文姬比喻于湖的女儿。
7. 忠筹:指忠诚的建议。
8. 平戎策:指平定戎人的策略。
9. 宦迹:指做官的经历。
10. 堕泪碑:指晋朝羊祜庙前的堕泪碑,用来形容怀念故人的心情。
11. 西州:指洛阳以西的地方,这里是于湖的故乡。
12. 山阳:指河南修武的山阳郡,这里是杜牧的故乡。
13. 邻笛:指邻居家传来的笛声。
14. 凄其:形容声音凄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挽于湖”,显然是一首悼念诗。作者沈端节在此表达了对于故友亡故的悲痛之情。首句“荒城难访十全医”,以荒凉的城市作为背景,表现出无法挽回生命的无奈。接下来作者通过“半箧遗书”描述了故友的才华和遗志。第三联以“宁有故人怜阿鹜,但余息女类文姬”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失声痛哭的画面,同时透露出对于友人命运的哀叹。接着诗人用“忠筹屡画平戎策,宦迹常留堕泪碑”赞美了故友的忠诚和智慧,以及他的政治成就和历史地位。最后诗人借用“醉扣西州重回首,山阳邻笛夜凄其”来表达自己失去了这位朋友之后的孤独与悲伤,同时也传达出对于故友深深的怀念。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令人感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于湖》是南宋诗人沈端节创作的哀悼诗。这首诗是悼念于湖先生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深深怀念之情。
沈端节生活于南宋晚期,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激化的时期。北方的金国逐渐崛起,对南宋构成严重威胁。在沈端节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内部腐败严重,政治斗争激烈,社会矛盾尖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沈端节身为一名士人,对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苦难深感忧虑。
于湖先生作为沈端节的挚友,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即希望通过改革政治、振兴国家来实现民族的繁荣与强盛。然而,世事难料,于湖先生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突然离世,给沈端节带来了极大的悲痛。为了悼念这位不幸离世的友人,沈端节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挽于湖》。
在这首诗中,沈端节通过对于湖先生的赞誉和缅怀,表达了自己对已故朋友的怀念之情。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这首诗歌既是诗人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