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昔年曾记寻芳处,短帽冲寒。
竹外江干。
玉面皮儿月下观。
而今老大风流减,百事心阑。
谷底林间。
坐对横枝祗鼻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记得那年我们寻找美好景致,戴着短帽冒着寒冷。在竹林外的江边,欣赏那如玉般美丽的脸庞在月光下更显迷人。如今随着年纪的增长,昔日风华不再,内心感到万事疲惫。在这山谷和树林之间,我坐在那里,面对树枝只能感到心酸。
去完善
释义
《采桑子》: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此调有不同格体,北宋沈端节所填之词属其中一种。
昔年:指过去的日子。
寻芳:指欣赏美丽的花卉。
短帽:古代男子冬日所戴的帽子,以保暖为主。
冲寒:冒着寒冷。
竹外江干:江边竹林之外。
玉面皮儿:指美人的脸庞。
月下观:在月光下观赏。
而今:现在。
老大风流减:老年时的风流才情减弱。
百事心阑:对于所有事情都感到心情疲惫。
谷底林间:山谷中的树林之间。
坐对横枝:坐在树下,面对横生的树枝。
祗鼻酸:只觉得鼻子发酸。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采桑子》以诗人沈端节的视角,回忆了当年青春时光的美好与如今年老体衰的感慨。词作通过对往昔寻芳岁月的追忆和现今境况的描写,展现了时光流逝、年华易逝的主题。
首句“昔年曾记寻芳处”,描述诗人想起昔日寻找美好事物的经历,通过“昔年”、“寻芳”等词语表现出昔日的无忧无虑。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当年的场景:“短帽冲寒”,形象地表现了他不畏寒冷,追求美好的精神风貌;“竹外江干”展示了周边环境的美景;“玉面皮儿月下观”则表现了诗人对自己青春的赞美和对美丽的欣赏。
下片,诗人笔锋一转,流露出年华老去后的心酸。“而今老大风流减”,表达了诗人步入老年,风采不再的失落感;“百事心阑”更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热情消退、激情不再的无奈。紧接着,诗人用“谷底林间。坐对横枝祗鼻酸”传达出自己现在只能孤独地在山谷树林中度过晚年,面对横生的树枝,心中涌起无限辛酸之情。
整首词寓情于景,通过对比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其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令人不禁心生共鸣,感叹岁月蹉跎、人生无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采桑子》是南宋词人沈端节所创作的词牌名。这首词作于南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沈端节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成年后进入仕途,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施展才华,一生郁郁不得志。
在沈端节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已经岌岌可危,北方的金国势力日益强大,对南宋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朝廷内部政治腐败,权臣当道,国家政治日益黑暗。沈端节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和忧虑国家命运的词作,如《采桑子》等。
在这首《采桑子》中,沈端节通过描绘采桑女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他通过对采桑女的描绘,展现了普通百姓在艰难困苦中的坚韧品格,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期盼。这首词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表达了沈端节对国家和民族深沉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