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愁极强登临,毕竟愁难避。
千里江山黯淡中,总是悲秋意。
谁插菊花枝,谁带茱萸佩。
独倚阑干醉不成,日暮西风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满怀惆怅地登上高处,终究还是无法摆脱忧愁。
在这千里江山的暗淡景色里,总透露着秋天的忧伤气息。
是谁在插着菊花枝呢?又是谁在佩戴茱萸?
独自倚靠着栏杆却无法沉醉,直到夕阳西下,秋风再起。
去完善
释义
1. 强:勉强,这里表示尽管不愿意但还是做了。
2. 登临:登上高处,这里指登山或者登高亭楼赏景。
3. 毕竟:终究,到底。
4. 黯然:阴沉的样子。
5. 悲秋:古时常在秋天时伤感和哀愁,称为悲秋。
6. 插菊花枝:菊花开于秋季,古人有重阳节赏菊、插菊花的习惯。
7. 茱萸: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果实呈红色。古人常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以辟邪去灾。
8. 倚:依靠。
9. 阑干:横木。
10. 日暮:傍晚。
去完善
赏析
《卜算子》是宋朝诗人沈端节的一首词,该词表达了诗人在秋天登高时的愁绪和对景色的感慨。
首句“愁极强登临”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努力摆脱愁绪而强行登高的情景。次句“毕竟愁难避”则传达了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逃避愁绪的无奈之情。接下来两句“千里江山黯淡中,总是悲秋意”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达出诗人对秋天景象的感受和情感。
下阕前两句“谁插菊花枝,谁带茱萸佩”表达了诗人对秋游之人的关注,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这种场合中的孤独之感。紧接着“独倚阑干醉不成,日暮西风起”则表现了诗人独自凭栏却无法排遣愁绪的情景,以及傍晚时分秋风渐起的萧瑟氛围。
全词以简练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在秋天登高时深沉的愁绪以及对秋天景色的感慨。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以及对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揭示,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卜算子》是南宋诗人沈端节的一首词,创作于公元12世纪中期,即宋金对峙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动荡,民族矛盾尖锐。宋朝国力衰弱,军事防御严重依赖北方的义军和民间抗金力量。沈端节作为南宋官员,其家国情怀和自我使命感使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表现出极大的忧虑。
此外,沈端节在官场并不得志,多次被贬谪。生活的波折和宦海沉浮,使他深感世事如梦,人生无常。因此,他的作品中时常流露出忧郁、感伤的基调。
综上所述,《卜算子》这首词在沈端节创作过程中,既体现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又反映了诗人在个人生活上的波折和惆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