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史君标韵如徐庾。
更名节、高千古。
卧治姑溪才小驻。
闲云无定,阳春有脚,又作南昌去。
兴来亭上清歌度。
尽能唱、公诗句。
记取诸生临别语。
从容占对,天颜应喜,千万留王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史君的气度像徐庾那样高雅。
他更改了名字,高尚的节操流传千古。
他在姑溪治理政务稍微停留了一段时间。
他就像那无定的闲云和春天脚步不停,然后又到南昌去了。
在兴来亭上,他用清亮的声音歌唱着诗词。
他以全部的热情演唱你的诗。
记住学生们在离别时说的话。
他们在从容应对问答时,脸上充满喜悦,并恳请千万次地挽留你在那里。
去完善
释义
1. 青玉案:词牌名。
2. 沈端节:南宋诗人。
3. 史君:指沈端节。
4. 标韵:风度。
5. 如徐庾:像徐庚那样高雅。徐庚是南朝文学家。
6. 更名节、高千古:意指沈端节的道德与文章都高超。
7. 卧治姑溪才小驻:意指沈端节在姑溪任职不久。
8. 闲云无定,阳春有脚:用典。"阳春有脚"比喻皇帝任命贤能。这里说沈端节被任命为南昌知府。
9. 兴来亭上清歌度:意指沈端节闲暇时喜欢欣赏音乐。
10. 公诗句:指沈端节的诗句。
11. 记取诸生临别语:记得学生们离别时的嘱咐。
12. 从容占对:从容应对皇帝的询问。
13. 天颜应喜:皇帝应该会很高兴。
14. 千万留王所:希望沈端节能在南昌待很久。
去完善
赏析
《青玉案》是宋代诗人沈端节的一首描绘史君形象的词作。在这首词中,沈端节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了史君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首先,沈端节用“史君标韵如徐庾”来形容史君的儒雅风度。这里的“标韵”指的是风度、气质,而“徐庾”则是指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文人徐铉和庾信,他们都是文采斐然、学识渊博的人物。通过这样的比喻,沈端节表达了对史君的极高赞誉。
接着,沈端节又以“更名节、高千古”来赞美史君的高尚品质。这里的“更名节”指的是史君改姓为“节”,以示自己的节操和高尚品质。“高千古”则是对其品质的极高评价,表示史君的品质足以流传千古。
然后,沈端节描述了史君在治理姑溪时的才情和政绩。他写道:“卧治姑溪才小驻”,意思是史君虽然才情横溢,但在治理姑溪时却非常低调,谦虚谨慎。他还写到:“闲云无定,阳春有脚,又作南昌去。”这是形容史君的行事风格如同闲云般飘逸,但又能像阳春一样温暖百姓。最后,沈端节提到史君又要去南昌赴任,展示了史君的勤勉和对政务的热衷。
在词的下阕,沈端节继续描绘史君的形象。他写道:“兴来亭上清歌度。尽能唱、公诗句。”这是形容史君在闲暇之余,喜欢在亭子上欣赏清歌,而且还能够欣赏和理解诗人的诗句,展示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最后,沈端节以“记取诸生临别语。从容占对,天颜应喜,千万留王所。”结尾,表达了史君与诸生的深厚情谊。这里,“记取诸生临别语”是提醒人们记住史君与诸生在分别时的感人话语。而“从容占对,天颜应喜,千万留王所。”则是祝愿史君在面对皇帝的询问时,能够从容应对,得到皇帝的欢心和认可,从而继续在朝廷中施展才华。
总之,沈端节的这首《青玉案》通过对史君的描绘,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才情,以及他与诸生的深厚情谊。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堪称咏史诗中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青玉案》是宋代诗人沈端节的一首描绘元宵节美景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39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沈端节在官场上有一定的地位,但同时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压力。
在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元宵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人们通过观灯、赏灯来祈求平安吉祥。沈端节在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繁华盛世的景象,表达了他对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然而,这种景象背后隐藏的是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此外,沈端节在这个时期还创作了许多其他诗篇,如《满江红·怀思寄情》等,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关注。总的来说,《青玉案》的创作背景是复杂的,既有元宵节的热闹气氛,也有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