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太白已仙去,诗骨此山藏。胸中锦绣如屋,都乞与东皇。碎翦杏花千树,浓抹胭脂万点,妖艳断人肠。晓露沐春色,晴日涨风光。
孤村路,逢休暇,共徜徉。酒旗斜处,□□一簇几红妆。暂息江头烽火,无奈鬓边霜雪,聊复放疏狂。倚俟玉壶竭,未肯宝鞭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李白已升仙,诗韵藏匿在这座山中。他心中的精美诗句如同华丽的大屋,全部奉献给春天之神。千株杏树枝繁叶茂,无数花朵犹如浓烈的胭脂,美丽得让人心醉。早晨的露水滋润着春天的景色,阳光普照,更显生机盎然。
独自行走在小路上,偶遇休息的伙伴,共同欣赏这美好时光。在挂着酒旗的地方,还有那一簇红花装扮的姑娘们。短暂的休息让烽火暂时停歇,但鬓角的白发仍在诉说着无奈的时光。如今只能尽情放纵,享受这片刻的欢愉。尽管酒壶已经见底,却仍然不愿离开这美好时光。
去完善
释义
* 太白:指唐代诗人李白,这里代指优秀的诗人。
* 诗骨:比喻诗歌创作的才能和风格。
* 山藏:即把才华藏在山中,意味着不为世人所知。
* 胸中锦绣如屋:比喻胸中有丰富的才情。
* 乞与东皇:祈求春天之神赐予生机勃勃的气象。
* 碎翦:形容细小的花朵。
* 杏花千树:指杏花开满枝头的美景。
* 浓抹胭脂万点:描绘花朵颜色鲜艳。
* 妖艳:形容美丽异常。
* 断肠:形容极度悲痛或忧伤。
* 晓露:清晨的露水。
* 沐春色:沐浴在春天的气息之中。
* 晴日:晴朗的日子。
* 涨风光:增添美好的景色。
* 孤村路:孤独的乡村小路。
* 逢休暇:指遇上休息的时候。
* 徜徉:自由自在地游荡。
* 酒旗斜:指酒旗飘动的景象。
* 红妆:女子盛装打扮。
* 江头烽火:江边烽火台的烽火。
* 鬓边霜雪:形容头发变白。
* 疏狂:放任不羁,不受拘束。
* 倚俟:靠着等待。
* 玉壶竭:用尽美酒。
* 宝鞭扬:挥舞珍贵的马鞭。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词作,借以表现作者的心境和理想。上片以“太白已仙去,诗骨此山藏”开篇,表达了词人对李白诗才的敬仰和对自身才华的自信。接下来描述了春日里的美丽景色,如“碎翦杏花千树,浓抹胭脂万点,妖艳断人肠”,这些都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下片则讲述了在短暂的休息时光里,作者与朋友们一起欣赏美景,暂时忘却战争的烦恼,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最后两句“倚俟玉壶竭,未肯宝鞭扬”,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够继续留在美好春光中的愿望,同时也暗示了对战争结束、国家安宁的期盼。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南宋文学家、抗金名将吴渊于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创作的。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对金称臣纳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吴渊历任州县官、监察御史等职,亲眼目睹了民众疾苦和统治者的奢侈浪费,深感忧虑。
在吴渊的人生历程中,他曾上疏直谏,抨击时弊,但并未得到重视。他的文才武略得不到施展,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因此,在这首《水调歌头》中,他以婉约的词风,抒发自己的壮志难酬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南宋王朝内部斗争激烈,权臣当道,皇帝昏庸无能。对外则向金朝俯首称臣,割地赔款,丧失国格。而北方的金朝也日益腐化堕落,逐渐失去对中原的统治力。这使得吴渊等一批有识之士深感民族危机严重,期待有朝一日能够重整旗鼓,恢复河山,洗雪靖康之耻。然而,他们的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只能在词作中寄托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