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其一
皇天无停枢,四运迭相迫。朝阳忽东升,怅望倏已夕。伊谁执其驭,六辔不遑息。使我下土人,俯仰空役役。我愿扳六龙,驻彼扶桑域。遨游黄道中,流光自辉赫。万物同一春,欣欣布佳泽。羲和不我与,徒有泪沾臆。昼短夜乃长,何以屏阴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苍天无尽头,四季更替不停。太阳刚刚升起,转眼已是黄昏。谁在驾驭着它?时光不停歇。让人们在世间忙碌不已,度过光阴。我希望驾驭着六龙,停留在扶桑之地。在黄道之中畅游,流光璀璨。让万物共享春光,欣欣向荣。可惜太阳并不理会我,只有眼泪洒满心田。白天短暂而夜晚漫长,如何躲避阴暗的角落呢?
去完善
释义
1. "皇天":指天空或上帝。
2. "停枢":停止运转。
3. "四运":四季更迭。
4. "迭相":交替、轮流之意。
5. "朝阳":早晨的太阳。
6. "倏":突然、迅速。
7. "伊谁":即“伊人”,指谁。
8. "执其驭":控制车马行驶的方向。
9. "六辔":古代驾车用六条缰绳操纵马匹。
10. "遑息":闲暇休息。
11. "下土人":生活在土地上的普通人。
12. "俯仰":低头和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13. "役役":劳苦、奔波。
14. "扳六龙":抓住六条龙的尾巴,象征驾驭时光。
15. "扶桑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日出之处。
16. "遨游":漫游四方。
17. "黄道":太阳在天空运行的轨迹。
18. "流光":流逝的时光。
19. "辉赫":光辉显赫。
20. "万物":所有生物。
21. "同一春":共享春天的繁荣景象。
22. "羲和":传说中驾御日车的神。
23. "不我与":不肯让我随它而去。
24. "屏阴慝":遮挡住阴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王景描绘自然界现象和人类与自然的哲学思考的诗篇。“皇天无停枢,四运迭相迫”描述了自然界的运行,如同一个永不停息的时钟,不断推移着时间。而紧随其后,“朝阳忽东升,怅望倏已夕”,则是诗人感叹日升月落的快速变化,对于时光飞逝的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诗中的“伊谁执其驭,六辔不遑息”则是对时间和命运驾驶者的疑问,诗人在探讨的是究竟是谁在主宰这滚滚向前的时势?而这令人生畏的时间力量也使诗人心生感慨,发出“使我下土人,俯仰空役役”的呼声,他认为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活动都不过是白白忙碌一场。
然而诗人并未被这种忧虑压垮,他的心灵深处仍有出世的渴望:“我愿扳六龙,驻彼扶桑域。遨游黄道中,流光自辉赫。”他希望能乘驾太阳神的车驾,遨游在光芒万丈的黄道带之中,享受着永恒的光明。
诗的结尾处,“羲和不我与,徒有泪沾臆。昼短夜乃长,何以屏阴慝。”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无法停驻的无奈,只能把泪水洒在心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盛唐时期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688年(唐玄宗在位期间)。在那个时代,唐朝正处于繁荣昌盛的阶段,诗人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乐观和自信。王之涣在官场并不得意,但他仍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登鹳雀楼为契机,抒发壮志豪情。他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河景观,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同时,他也呼吁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要有一种胸怀大志的壮志豪情。
此外,王之涣还在诗中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怀有忧国忧民的思想,他们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够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因此,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共同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