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台玩月
瑶台台上秋月明,瑶台台下秋水清。道人持杯待月出,气压泰华吞沧溟。嫦娥靓妆倚东井,碾破琉璃几千顷。兴来吸尽金叵罗,舞袖裴徊弄清影。衷肠激烈问青天,何似当年李谪仙。迢迢云海望不极,不知天上今何年。玉阶桂花下如霰,瑶光欲堕明星烂。微霜漂漂沾人衣,城上乌啼知夜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瑶台之上秋月光明亮,瑶台之下秋水清澈。道士手持酒杯等待月亮升起,气势盖过泰山与沧海。美丽的嫦娥倚靠在东井旁边,就像破碎了几千顷的琉璃。兴致来了就喝干金叵罗里的酒,舞动的衣袖轻轻地摆弄着月光。情绪激动地向青天发问,这与当年的李白相比如何呢?遥远的云海一望无际,不知道天上的年代如何。台阶上的桂花如同小雪般飘落,瑶光将要落下时星星更加璀璨。微微的霜露沾湿了人的衣裳,城楼上传来的乌鸦叫知已是夜半时分。
去完善
释义
1.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台阁,此处借指高台或楼顶。
2. 泰华:泰山和华山,中国五岳中的两岳。此处比喻登高望远的感觉。
3. 嫦娥:神话中的人物,因偷吃了长生不老药而飞升至月亮成为仙子。这里喻指明亮的圆月。
4. 东井:星宿名,即井宿,位于银河附近,夜晚可以看到。
5. 琉璃:一种透明如水晶的矿石,此处比喻天空。
6. 金叵罗:唐朝时的酒器,金银制成的酒杯。
7. 李谪仙:唐代诗人李白,曾被皇帝召见,封为“供奉翰林”,故有“谪仙”之称。
8. 瑶光:传说中的北斗七星之一。
9. 微霜:秋天的露水,微薄清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赏月时的感受与情境,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月的魅力和中秋夜景之美。首句“瑶台台上秋月明”,以瑶台为景,写出了月光明亮的景象,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接着,诗人通过对人物、动物以及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展示了一幅中秋赏月图,表达了作者对中秋赏月的美好向往之情。
在诗中,嫦娥与李谪仙被分别描绘成美丽的仙女和狂放的诗客,他们代表了人类对于美好理想、自由精神的追求。而“气压泰华吞沧溟”一句则表达了作者豪情万丈的气概。此外,玉阶桂花的描写也为全诗增添了一份浓厚的秋意和浓郁的节日气氛。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形象将中秋赏月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瑶台玩月》是南宋诗人王景创作的一首描绘中秋赏月之景的诗歌。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此时,正值南宋中期,国家内外交困,北方领土丧失,金人屡次南下侵扰,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士人百姓生活困苦。
王景(生卒年不详),字敬之,号竹堂,生平事迹无详细记载,仅知他生活在南宋时期。此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往往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在这样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王景作为一位民间诗人,创作了这首《瑶台玩月》来抒发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