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标题包含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玉辇移中禁,珠梯览四禅。重阶清汉接,飞窦紫霄悬。 缀叶披天藻,吹花散御筵。无因銮跸暇,俱舞鹤林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豪华的车队进入皇家宫殿,美丽的楼梯通往静谧的禅院。层层阶梯在天空中连接,像飞泻的瀑布悬挂在空中。翠绿的树叶点缀着天上的水藻,风吹过花朵飘落在宴席上。如果皇帝没有空闲时间,那我们就在鹤林的面前跳舞吧。
去完善
释义
玉辇:皇帝的车驾。 中禁:宫禁之内,指皇宫。 珠梯:形容塔的台阶如珠串般排列。 四禅:佛教语,指修行达到心静的境界。此处指慈恩寺中的四个禅院。 重阶:多层阶梯。 清汉:晴朗的天空。 飞窦:形容陡峭的通道。 紫霄:寓意皇宫的气派与壮丽。 缀叶:意为落叶点缀在地面。 披天藻:指天竺莲花。 銮跸:皇帝的出行。 鹤林:比喻仙境或高洁的场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陪同皇帝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登上慈恩寺塔的情景。开篇两句“玉辇移中禁,珠梯览四禅”,通过描述皇帝乘坐的车辇和攀登宝塔的台阶,暗示了此次出行的庄重与神圣。接下来的“重阶清汉接,飞窦紫霄悬”则详细刻画了登塔的过程,展现了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 “缀叶披天藻,吹花散御筵”描绘了塔上所见到的景色:繁华的植物点缀着塔顶,花瓣随风飘落散布在皇帝的宴席周围,呈现出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最后两句“无因銮跸暇,俱舞鹤林前”则表达了诗人对未能陪同皇帝巡游的遗憾,同时也寓含着希望能在诗的舞台上有所作为的愿望。整首诗既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又表现出对于皇帝的忠诚和对皇室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是唐代诗人王景的作品。这首古诗创作于公元689年,正值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王景在此时担任太子詹事一职,负责教育和辅导皇子。这一年也是王景的祖父、唐朝开国元勋王仁皎去世的一年,因此诗人在诗歌中也表达了对于亲人和时代的感慨。 在公元7世纪初的唐朝,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墨客都深受其影响。慈恩寺是当时长安城内的著名佛教寺庙,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朝拜游览。九月九日是重阳节,登高赏菊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习俗。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景陪同皇室成员一同登上了慈恩寺的浮图,并创作了这首应制诗。 诗人在诗歌中描绘了重阳时节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宗教信仰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宗教氛围。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