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江南秋晚图
十年不踏钱塘路,江上晴烟渺轻素。并刀谁剪秋半帘,夕阳正在西陵树。对之便欲发浩歌,西风萧萧水增波。胥涛已入乱山去,木落台空幽思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多年未踏上杭州的路,江边的晴空如烟如水雾。有谁用剪刀裁开了秋天的帘幕,夕阳正洒在西陵的树下。面对此情此景,我忍不住想大声歌唱,秋风萧瑟,水面波光粼粼。胥涛已消失在群山之中,落叶满地,高台空空,思绪万千。
去完善
释义
1. 十年不踏钱塘路:意指作者多年未到过钱塘江。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流经杭州等主要城市。
2. 江上晴烟渺轻素:“晴烟”指的是晴天时的雾气;“渺轻素”形容雾气轻盈飘渺。这句描绘了江面上雾气弥漫的景致。
3. 并刀谁剪秋半帘:这里比喻秋景就像是用剪刀裁剪出来的一样,生动形象。
4. 西陵树:西陵是浙江萧山的一处古迹,位于钱塘江畔。
5. 对之便欲发浩歌:诗人面对如此美景,想要抒发自己的感慨。
6. 西风萧萧水增波:“萧萧”形容风声。这一句描述了秋风中,水面波涛涌动。
7. 胥涛已入乱山去:胥涛,即太湖的波涛。这一句表明波涛已进入周边的群山之中。
8. 木落台空幽思多:秋天树木凋零,登台望远,心中涌起许多幽深的思绪。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题江南秋晚图》,是诗人王景看到一幅描绘江南秋天景色的画作后的即兴之作。首句“十年不踏钱塘路”点明诗人的心境,他已有十年没有踏上钱塘江畔的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接下来的“江上晴烟渺轻素”是对画中景象的描绘,远处的江面上飘着一层淡淡的烟雾,给人一种宁静而梦幻的感觉。
“并刀谁剪秋半帘”一句则是诗人对画作中的细节进行想象和发挥,那如刀裁剪般整齐的江面,犹如一幅秋意浓重的画卷。“夕阳正在西陵树”则表现了画面中的夕阳西下,阳光洒在西陵树上,形成一片金黄的景象。
“对之便欲发浩歌”表达了诗人看到这幅画时的感慨之情,他想借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接着的“西风萧萧水增波”描绘了画面的背景,萧瑟的秋风中,江水在不断地拍打着岸边。
“胥涛已入乱山去”则将画面中的景物与现实相结合,表现出画家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观表达出江南秋日的韵味。最后两句“木落台空幽思多”则是诗人感受到的画面背后的情感,画面中树木凋零、亭台空空,使诗人产生了更多的哀思和怀旧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题江南秋晚图》通过对画作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江南秋晚图》是元代诗人王景的传世之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元朝时期(公元1271-1368年)。
在元末明初之际,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依然繁盛,王景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区,对江南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目睹了江南地区秋天的景色,尤其是晚秋时节的萧瑟之美,引发了他的深深感慨,因此创作了这首描绘江南秋天景象的诗篇。
元朝时期,虽然社会相对稳定,但蒙古人对汉人的压迫政策以及民族间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王景作为一个汉族文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和时代使命感。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以江南秋天的美景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岁月蹉跎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