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野望
丛芦深处见平皋,细路回沙曲折遭。山势锐于牛砺角,江湍郁似马羁槽。儿童弄水红衣薄,楼观迎秋碧瓦高。欲访尧夫游憩处,西风吹鬓晚颾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芦苇丛生的水域边,我看到了那片宽广的平地。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走在满是沙石的道路上。这座山的形状如牛的角一样尖锐,江水湍急,仿佛像马的缰绳一般。孩子们在水中嬉戏,穿着单薄的红色衣服。而那座高楼则在秋天中迎接新的开始,绿色的琉璃瓦显得那么的高贵。我想寻找那个名叫尧夫的人曾经游憩的地方,却被西风吹拂着头发,感到寒冷无比。
去完善
释义
1. 犍为:古县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南部地区。
2. 野望:在野外远望的景致。
3. 平皋:水边的高地。
4. 细路:小路。
5. 回沙:指沙子堆积的地方。
6. 山势锐于牛砺角:形容山势险峻。
7. 江湍郁似马羁槽:形容江水的湍急。
8. 儿童弄水红衣薄:孩子们在玩水,红色的衣服显得单薄。
9. 楼观迎秋碧瓦高:建筑物的屋顶在秋天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
10. 尧夫:指唐代诗人杜甫,此处用以比喻作者自己。
11. 西风吹鬓晚颾颾:形容傍晚时分,西风吹拂着头发。
去完善
赏析
《犍为野望》是明代诗人王景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既有细腻的景物描绘,又有深沉的情感抒发,呈现出一幅和谐宁静的田园画卷。
首联“丛芦深处见平皋,细路回沙曲折遭”,诗人通过描绘丛生的芦苇、广阔的田野以及蜿蜒曲折的小径,展现出一幅宁静美丽的乡村景象。这里的“丛芦深处”和“细路回沙”构成了画面的近景和远景,使画面层次感丰富。
颔联“山势锐于牛砺角,江湍郁似马羁槽”,则是对山水景色的生动描绘。诗人将山势比喻为牛的角,形象地表现出山脉的险峻;而将江水的湍急比喻为马的缰绳,巧妙地传达了水流的激荡。这两句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动态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颈联“儿童弄水红衣薄,楼观迎秋碧瓦高”,诗人通过对儿童戏水、楼观巍峨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和内容。儿童戏水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活泼与欢乐,而楼观则是文人雅士隐居之处,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尾联“欲访尧夫游憩处,西风吹鬓晚颾颾”,诗人表达了对古代隐逸之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思考。这里以西风吹拂的白发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暗示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哲思。
整体来看,《犍为野望》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描绘手法,展现了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还蕴含着深沉的人生哲思,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犍为野望》是南宋诗人王景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34年。当时金朝覆灭,蒙古帝国成为中原地区的主宰,而南宋朝廷在江南偏安一隅。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民生凋敝,而江南相对较为安定,经济、文化得以繁荣发展。
在这一特殊时期,王景远离家乡,寓居在四川犍为一带。他的生活并不富裕,时常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捉弄。他在这首诗中以秋天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孤独、愁绪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诗中,他描述了秋天田野的景象:“云栈连危岫,风樯接暮涛。”这些景象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也传达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王景生活在南宋末年,此时的南宋朝廷腐败无能,民不聊生。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他在《犍为野望》中写道:“篱疏红叶浅,渚静绿蒲深。”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美的敏锐洞察力,同时也反映出他乐观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