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故居
弭节稽山乐事多,旧闻一一入搜罗。
卧薪伯业今何在,乔木家声久不磨。
可笑儿曹怜野鹜,却输道士辨笼鹅。
不因禊帖风流远,千载人谁数永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稽山地区享受快乐时光,古人的故事已被收集成册。卧薪尝胆的伟业如今已无法找寻,家族的美名仍然熠熠生辉。让人可笑的是那些孩子同情野鸭,却不知道士能够分辨出笼中的天鹅。如果不是因为兰亭序的风流传千古,又有谁知道永和年间的那段辉煌历史呢?
去完善
释义
1. 稽山:即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境内。这里代指王羲之等人的聚会之地。
2. 卧薪伯业:指越国勾践的复国大业。勾践在失败后被吴王夫差打败,他卧薪尝胆以励志恢复国家。这个典故用来比喻坚韧不拔的精神。
3. 乔木家声:乔木,大树枝繁叶茂,象征着家族的繁荣昌盛。家声,家族的名声、声誉。这里意指王家世世代代的兴盛。
4. 野鹜:比喻平庸之人。
5. 笼鹅:王羲之喜欢养鹅,他的字也被称为“鹅字”。这里指鉴别书法的能力。
6. 禊帖:指王羲之《兰亭序》的拓本或摹本。
7. 千载人:意指后世之人。
8. 永和: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356年),王羲之等人在兰亭举行修禊之宴,并写下著名的《兰亭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兰亭故居”,是作者在游览兰亭时所作,表达了对于王羲之及其作品的敬仰之情。首联描述了稽山之行的乐趣,将所见所闻收集起来。颔联则以卧薪尝胆的勾践故事暗含伯业的伟大抱负如今已不复存在,而家族的声誉依然经久不衰。颈联中以儿曹的可怜与道士的机智对比,表现出作者的感慨。尾联则以兰亭序的流传千古,使王羲之的名字被后人记住,这是对于书法艺术的赞美。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又饱含哲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兰亭故居》是宋代诗人王迈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2世纪左右。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宋时期,也是词坛盛行的时代。此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稳定,文人墨客纷纷抒发胸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王迈在当时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文人,他在诗歌、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这首《兰亭故居》表达了他对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敬仰之情。兰亭位于浙江绍兴一带,魏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地组织了一次书法盛会,并写下了著名的《兰亭序》。王迈在参观兰亭时,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通过对兰亭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反思和对先贤的敬仰之情。他以兰亭为引子,回顾了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采和艺术成就,同时也流露出对南宋时期文人精神的期望和呼唤。这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兰亭故居》成为一首富有哲理和历史韵味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