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
吴会括众山,戢戢不可数。
其间号天平,突兀为之主。
杰然镇西南,群岭争拱辅。
吾知造物意,必以屏大府。
清溪至其下,仰视势飞舞。
伟石如长人,坚立欲言语。
扪萝缘险磴,烂漫松竹古。
中腰有危亭,前对绀壁举。
石窦落玉泉,泠泠四时雨。
源生白云间,颜色若粉乳。
旱年或播洒,润可足九土。
奈何但泓澄,未为应龙取。
予方弃尘中,岩壑素自许。
盘桓择雄胜,至此快心膂。
庶得耳目清,终甘死于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江苏浙江一带,群山环绕难以计数。
其中天平山尤为突出,高耸挺拔如同主人。
巍峨地坐落在西南,周围群山拱卫。
我能理解造物者的意图,必定是为了保护大府平原。
清澈溪流在山脚流淌,抬头仰望那磅礴气势。
巨大的岩石如同巨人,坚定地站立似乎想要说话。
攀援藤萝沿着险峻的石阶,四周松竹繁茂古老。
半山腰有一座亭子,前方正对深蓝色的山壁。
石缝之间落下如玉般的泉水,四季都流淌着清凉。
源头隐藏在白云之中,泉水的颜色像粉色的乳汁。
干旱之年或许能带来雨水,滋润这片大地。
遗憾的是这泓清泉,尚未成为龙的居所。
我正离开尘世喧嚣,一直向往山林幽谷。
选个雄伟的地方逗留,来到这里身心舒畅。
希望我的耳朵和眼睛都能得到清净,最终甘愿死于山间猛虎。
去完善
释义
1. 吴会:古代中国地理名词,泛指长江下游地区。
2. 戢戢:紧密排列的样子。
3. 天平山: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山。
4. 突兀:高耸突兀。
5. 镇西南:镇守西南方向。
6. 群岭:众多的山峰。
7. 大府:这里指苏州城。
8. 仰视:抬头向上看。
9. 伟石:巨大的石头。
10. 扪萝:牵藤爬坡。
11. 险磴:陡峭的石阶。
12. 烂漫:纷繁茂盛。
13. 中腰:山腰。
14. 危亭:高高的亭子。
15. 前对:面对。
16. 绀壁:深青色的山壁。
17. 石窦:岩石上的孔洞。
18. 玉泉:清泉。
19. 泠泠:形容水声。
20. 四时雨:四季的雨。
21. 源生白云间:泉水源于白云之间。
22. 颜色若粉乳:泉水的颜色如同牛奶一样。
23. 播洒:洒水。
24. 润可足九土:滋润的土地可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25. 但:仅仅。
26. 泓澄:清澈的水。
27. 应龙:古代神话中的神龙。
28. 弃尘中:远离尘世。
29. 岩壑:山岩与沟壑。
30. 素自许:向来自我期许。
31. 盘桓:徘徊、逗留。
32. 择雄胜:选择雄伟壮丽的地方。
33. 心膂:心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天平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诗人通过对天平山的描绘,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鬼斧神工,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远离尘世纷扰,投身自然怀抱的愿望。
首联“吴会括众山,戢戢不可数”点明了天平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这里山峦众多,形态各异,使人目不暇接。接下来的诗句则详细描绘了天平山的风采:它高耸入云,巍峨壮观,仿佛是群山的首领;它的周围,群山环绕,争相衬托出天平山的雄伟。这里的山水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颔联“清溪至其下,仰视势飞舞”和颈联“伟石如长人,坚立欲言语”进一步描绘了天平山下的风光。清澈的溪水在山脚下流淌,仰视山顶,仿佛能感受到山势在飞翔;伟岸的岩石犹如巨人一般,坚定地站立在那里,似乎想要倾诉什么。这些形象生动的描绘,使天平山的美丽跃然纸上。
接着,诗人通过叙述自己的登山经历,表达了对天平山的亲近感。他沿着险峻的山路攀爬,感受到漫山遍野的松树和竹子带来的古朴气息。在中腰处有一座亭子,面对着蓝天映衬下的山壁,显得格外醒目。山间还有泉水从岩石中滴落,发出四季不断的叮咚声,给人带来清爽的感觉。
诗人还关注到了山泉的来源和作用。他说,山泉源自白云之间,色泽如同粉乳般纯洁。在干旱的年份,山泉可以为大地带来润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然而,如此宝贵的水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令人感到惋惜。
最后,诗人在感慨之余,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他向往着脱离世俗的纷扰,投身于山林的怀抱。在这里,他能找到心灵的宁静,体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平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仁宗年间(公元988年-1063年),这个时期正是北宋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在苏舜钦的一生中,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与权臣不和而被罢免,此后他寄情于山水田园,游历四方,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他在游览天平山时,被其壮丽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天平山的五言诗。
天平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因山顶平正,故有“天平”之名。此山是中国佛教禅宗圣地,与灵岩山、华山并称“云岩”。在苏舜钦所在的北宋时期,天平山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