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怀南中故人
向夕依阑念昔游,萧条节物更他州。
池平不动天深碧,月色无情人独愁。
千里江山幽信绝,一场风露败荷秋。
征鸿急急知何事,断续哀鸣过不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我靠在栏杆上想念过去出游的时光,在这萧瑟的季节里,我来到了另一个城市。
池塘的水面平静如镜,天空深邃而碧蓝,月色下,我独自感受着无尽的忧愁。
千里江山的美丽风光已经与我断绝联系,一场风雨过后,荷花凋零,秋天已至。
远飞的大雁为何如此焦急?它们断断续续地发出哀鸣,不愿停歇。
去完善
释义
1. 向夕:临近傍晚的时候。
2. 依阑:依靠在栏杆上。
3. 昔游:过去的游乐或游历。
4. 萧条:指寂寞冷落;凋零。
5. 节物:随季节而改换的风俗事物。
6. 他州:其他州郡。
7. 天深碧:天空深远澄碧。
8. 幽信:幽深的信息,指离别的消息。
9. 一场风露败荷秋:这里用"一场风露"暗指秋天的到来,"败荷"指的是衰败的荷花,整句是描述秋天景色的句子。
10. 征鸿:即征雁,远飞的大雁。
11. 急急:快速,急速。
12. 哀鸣:悲凉的鸣叫。
去完善
赏析
《秋夕怀南中故人》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站在夜阑之时,倚栏回忆往昔的情景。诗人以萧瑟的季节景物为铺垫,展现了他在异地他乡的孤独与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在第一句中描述了自己向着夕阳倚靠着栏杆,开始怀念起过去的美好时光。这里的“向夕依阑”传达了诗人此时此刻的感受,表现出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接下来,诗人用“萧条节物更他州”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表示在异乡的环境和季节交替之间,他的心境变得更加忧伤。
第二联通过描写平静的池塘和深沉的天空,以及那月光下并无特殊情感的人,传达出诗人的孤独、惆怅之感。在寂静的夜晚,只有诗人独自一人默默地承受着愁绪。这里“池平不动天深碧,月色无情人独愁”两句的对比手法,使得诗人的孤独感受更加凸显出来。
第三联则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山河的想念。诗人通过对千里江山幽静无音的描绘,反映了他无法与故友联系的失望情绪。此外,他还通过“一场风露败荷秋”这句描绘了深秋的景象,展示了时光流逝所带来的无奈感。
尾联中,诗人将目光投向了空中飞翔的大雁,试图借助它们的飞行方向找到通往南方的道路。然而,大雁们只是急急忙忙地飞走,并不理会诗人的愿望。诗人感慨于鸿雁之声不断传来,表达了自身对故友的思念之情越发浓烈,无法释怀。总的来说,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婉转地传递了诗人浓厚的乡愁和对故友的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秋夕怀南中故人》,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抒情诗。创作时间为公元1049年,正值宋仁宗时期。这个时期是北宋的中期,国家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
在这个时间段里,苏舜钦的生活和事业也经历了不少的波折。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但因与当时权臣刘沆政见不合,遭贬谪至南方地区。在南方的日子里,苏舜钦尝尽了人生冷暖,对故乡和故人思念之情愈发浓厚。
在这段时间里,北宋的社会政治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士人阶层逐渐崛起,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北宋朝廷内部党派斗争激烈,朝政日益腐败,民生疾苦频发。这些时代背景都对苏舜钦的人生态度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这首诗中,苏舜钦以秋天为背景,表达了对远方故人的深切怀念。他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如“青天无片云”、“风叶共成音”等,展现了诗人孤寂的心境和对友情的渴望。同时,他也抒发了对家乡和故土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故乡生活的美好回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