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
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
古今共传惜今夕,况在松江亭上头。
可怜节物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
不惟人间重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渐寒光流。
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
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遁鱼龙忧。
不疑身世在地上,祗恐槎去触斗牛。
景情境胜返不足,叹息此际无交游。
心魂冷烈晓不寝,勉为笔此传中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自赏月心中感慨万千,昔日故友难相见令人惆怅。
从古至今共赏今宵月色,更何况在松江亭上把酒言欢。
时光流转 感伤时节之物饱含深情,连续十日的阴雨就在此刻止歇。
不止人间重视这轮明月,天地也有意成全中秋佳节。
万里长空如明镜映衬浩渺月影,丝丝寒意悄然弥漫在夜色中。
江水波光粼粼映出一片绿意,如同皎洁的月亮在江面倒映。
置身于美景之中仿佛能看见脉络筋骨,在这片水域生活的生灵无忧无惧。
毫不怀疑身处尘世之中,只担忧不小心触动天空中的星辰。
景色美妙却无人分享倍感惋惜,感叹此刻缺少知己陪伴。
心中的激情难以入眠直到清晨,勉强挥笔记录下这些情景分享给远方的你。
去完善
释义
1. 吴江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亭子。
2. 张子野:即张先,字子野,北宋著名诗人,曾任吴江知县。
3. 君谟蔡大:指蔡襄,字君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苏舜钦有书信往来。
4. 松江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亭子。
5. 节物:节日的景物。
6. 十天阴雨:指连续多天的阴雨天。
7. 不惟:不仅。
8. 惜今夕:珍惜现在的时光。
9. 无瑕:没有瑕疵。
10. 拂拂:微风吹拂的样子。
11. 渐寒光流:指月光逐渐变得寒冷。
12. 万顷:形容江水广阔。
13. 双璧浮:比喻江水中的月亮倒影。
14. 筋脉:这里指江河的支流。
15. 逃遁:逃避。
16. 鱼龙忧:指水中鱼龙的忧虑。
17. 疑:怀疑。
18. 身世:生平经历。
19. 槎:木筏。
20. 触斗牛: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21. 景情境胜:形容景色和环境都非常优美。
22. 不足:不满足。
23. 心魂冷烈:形容心情非常激动。
24. 晓不寝:早上无法入睡。
25. 中州:中原地区。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是苏舜钦在中秋之夜所创作的,用以抒发对故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景色的感慨。首联“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表达了诗人在中秋夜晚独自一人赏月时心中涌起的对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颔联“古今共传惜今夕,况在松江亭上头”则进一步强调了中秋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及诗人身处吴江亭的特定场景。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特殊景象。他首先提到“可怜节物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即在这样的节日里,连绵多日的阴雨天仿佛懂得人们的期待,突然间放晴。而颈联“不惟人间重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则暗示了中秋圆月在天地之间的特殊地位。接下来的两句,“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渐寒光流”和“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分别描述了皓月当空,江水波光粼粼的美景。
紧接着,“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遁鱼龙忧”一句将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具体化,形容月亮就像一条看不见筋骨的大鱼,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游弋。同时,这也暗含了诗人自身孤独的心境,渴望找到能够寄托情怀的地方。尾联“不疑身世在地上,祗恐槎去触斗牛”,则表现出了诗人虽感叹自身的境遇,但对未来仍抱有美好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出自宋代诗人苏舜钦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的中秋时节。
在这个时期,苏舜钦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此前,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文人士大夫,被任命为湖州府的学官。然而,由于他与当时的一些权臣意见不合,被迫辞去了这个职位。在离开湖州后,他来到了吴江,在这里度过了一些相对宁静的时光。
在当时,北宋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但在知识分子阶层中,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仍然存在。苏舜钦在这一时期的遭遇,正是这一现象的一个缩影。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担忧。
此外,苏舜钦在诗中还提到了他的两位好友——前宰张子野和君谟蔡大。这两位都是他在文学和政坛上的知己,他们的友谊贯穿了他的一生。在这首诗中,他以月亮作为象征,表达了他们对过去的共同回忆,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