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胜之暑饮
九夏苦炎烈,入伏气候恶。
况兹大旱时,其酷甚炮烙。
争得羿复生,射此赤日落。
欲擘青天开,腾身出寥廓。
狂走无处逃,坐恐肝脑涸。
不如以酒浇,庶可免焦烁。
相呼坐僧居,顷刻釂百酌。
佳瓜判青肤,熟李吸绛膜。
尚嫌味不爽,更与冰雪嚼。
裂耳发浩歌,解颜纵善谑。
迳趋无何乡,回觉万事借。
不知余中虚,外冷得所托。
真气潜遁亡,半夜忽发霍。
呕泄不暂停,迸筋走两脚。
初如巨绳缠,忽似秋蚓跃。
委顿体不支,藜床为穿凿。
君言暑饮佳,但得一晌乐。
艰难逾旬时,仅饮数斗药。
快意事皆然,遗殃慎无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夏天到了,真是炎热难熬,进入了三伏天,气候更加恶劣。
更何况现在又是大旱时期,炎热程度就像被火烤一样严重。
希望后羿能够复活,用箭把烈日射下来,那才痛快。
我想跳到辽阔的天空,但又无处可逃。
这样下去,只怕我的身体要被烤干。
还是用酒来浇灭炎热吧,或许可以免于被烤焦。
于是我们一起跑到寺庙里,举杯畅饮。
吃下清凉的瓜果,咀嚼熟透的李子。
仍然觉得不够爽快,又吃了冰雪一样的食品。
我们大声歌唱,谈笑风生。
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已经进入了无何有之乡,好像万事都离我们远去。
我不知道自己的内脏是否空虚,只感觉到外面的寒冷找到了依托的地方。
身体的阳气渐渐消退,突然半夜醒来,感到一阵恶心和腹泻。
我疲备不堪,无法支撑起身体,甚至将床铺抓破。
你说在炎热的时候喝酒是好的,只要能得到片刻的快乐。
但是喝了一个多星期的酒,也仅仅是喝了几斗的药。
每件事情都有它的快乐,但是遗留下的后果一定要小心。
去完善
释义
1. 九夏:指夏季的90天,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2. 入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分为头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入伏”是指进入三伏天中的初伏。
3. 大旱时:这里指的是极度干旱的时期。
4. 羿:传说中射日的英雄。
5. 青肤:指青绿色的瓜肉。
6. 熟李:成熟的李子。
7. 绛膜:红色的果皮。
8. 无何乡:神话中的仙境,表示远离世俗纷扰的地方。
9. 余中虚:比喻体内空虚。
10. 真气潜遁亡:指人体的元气逐渐丧失。
11. 呕泄:呕吐腹泻的症状。
12. 迸筋走两脚:形容筋疲力尽的状态。
13. 秋蚓跃:形容身体虚弱,行动迟缓。
14. 藜床:用藜草编织的床铺。
15. 穿凿:挖洞,这里指在床上辗转反侧。
16. 逾旬时:超过十天的时间。
17. 斗药:古代量酒的容器。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夏日炎炎,诗人与其友人通过大量饮酒来对抗炎热、聊以解忧的诗词。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人是模仿友人胜之的作品来进行创作的。这首诗的描绘场景生动活泼,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诙谐幽默。在诗的开头,诗人描述了夏日的炎热及干旱状况,犹如地狱之火灼烧世间。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渴望能够找到一种方法逃离这个困境。于是,他们想到了以酒消暑。“不如以酒浇,庶可免焦烁”一句传达了他们对酒的期待,期盼借助酒精的力量对抗高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依韵和胜之暑饮》是宋代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描绘夏日饮宴场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78年前后,正值北宋时期。在这一年份内,苏舜钦的人生际遇颇为波折。此前他因为直言不讳而遭贬谪,但在这一时期他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开始在故乡苏州一带游山玩水、诗酒风流。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也相当复杂。一方面,北宋初期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为安逸;另一方面,当时的政治形势仍不甚稳定,皇帝的权力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这导致了一些文人志士以诗酒为寄托,以此逃避现实中的诸多困扰。苏舜钦的这首《依韵和胜之暑饮》正是反映了这样的社会风气和心理诉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