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叔石月屏图
日月行上天,下照万物根。
向之生荣背则死,故为万物生死门。
东西两交征,昼夜不蹔停。
胡为虢山石,留此皎月痕常存。
桂树散疎阴,有若图画成。
永叔得之不能晓,作歌使我穷其原。
或疑月入此石中,分此二曜三处明。
或云蟾兔好溪山,逃遁出月不可关。
浮波穴石恣所乐,嫦娥孤坐初不觉。
玉杵夜无声,无物来捣药。
嫦娥惊推轮,下天自寻捉。
绕地掀江蹋山岳,二物惊奔不复见。
留此玉轮之迹在青壁,风雨不可剥。
此说亦诡异,予知未精确。
物有无情自相感,不间幽微与高邈。
老蚌向月月降胎,海犀望星星入角。
彤霞烁石变灵砂,白虹贯岩生美璞。
此乃西山石,久为月照著。
岁久光不灭,遂有团团月。
寒辉笼笼出轻雾,坐对不复嗟残缺。
虾蟇纵汝恶觜吻,可能食此清光没。
玉川子若在,见必喜不彻。
此虽隐石中,时有灵光发。
土怪山鬼不敢近,照之僵仆肝脑裂。
有如君上明,下烛万类无遁形,光艳百世无亏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运行,照亮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它们为万物带来生机和死亡,因此被认为是生命的源泉。
从东到西,不分日夜,它们都在不停地忙碌。
为何这虢山石上的月亮痕迹如此清晰?仿佛它始终存在。
桂树的枝叶投射出疏朗的影子,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欧阳修不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写下这首诗让我去挖掘其中的缘由。
有人怀疑月亮进入石头中,使得日、月、石三者共同发光。
也有人认为,蟾蜍和兔子喜欢在山水之间嬉戏,逃离了月亮就无法回到其中。
它们在水面、洞穴和石头间畅游,让孤独的嫦娥没有察觉。
夜晚,月宫里悄无声息,没有药物需要捣碎。
突然,嫦娥被惊醒,猛地推动车轮,跳出了月亮去寻找那些捣药的生物。
她环绕地球,翻江倒海,但最终未能找到那两个生物。
于是,她留在地球上寻找他们的踪迹,这些线索就隐藏在青石之上,风吹雨打也难以剥离。
这种说法虽然离奇,但我知道这并不是事实。
物质之间有种情感上的相互感知,不论它们相距多远。
就像老蚌向月诞生珍珠,海犀望星将星角纳入体内一样。
红霞闪烁中的石块变为灵砂,白虹贯穿的山岩生出美丽的大理石。
这块石头是西山的石头,长久以来被月光照射着。
经过长时间的光照,它拥有了圆圆的形态,犹如一轮明月。
寒冷的月光穿透薄雾,让人坐在那里不再感叹它的残缺。
即使蛤蟆用恶毒的嘴巴亲吻,也无法吞噬这纯洁的光芒。
如果卢仝还在世,见到这一幕一定会欣喜若狂。
尽管它隐藏在石头之中,但仍时常发出光芒。
当地下的怪物和山鬼都不敢靠近时,它便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让人目不暇接。
就像君王的光辉照耀大地,万物无所遁形,永不亏损,流传百世。
去完善
释义
1. "日月行上天":指太阳和月亮每天升起又落下。
2. "向之生荣背则死":指的是事物向阳的一面生长繁荣,而背面则可能死亡。
3. "胡为虢山石":"虢山"是中国的一座山名,这里的"胡为"是问为什么的意思。
4. "桂树散踈阴":桂树是中国的常见树种,"踈阴"指树木的阴凉。
5. "永叔得之不能晓":"永叔"是苏舜钦的号,这里指苏舜钦得到这幅画。
6. "或疑月入此石中":这是古人的一种猜测,认为月亮进入了石头中。
7. "或云蟾兔好溪山":古人另一种关于月亮进入石头的猜想,认为是蟾蜍和兔子躲进了月亮中。
8. "浮波穴石恣所乐":指在水中漂浮或在岩石间穿梭,尽情欢乐。
9. "嫦娥惊推轮":"嫦娥"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这里的"推轮"是指推动月亮的运行。
10. "老蚌向月月降胎":这里的"老蚌"是一种常见的蚌类生物,"向月"是指朝着月亮的方向。
11. "海犀望星星入角":"海犀"是一种海洋生物,"入角"是指角部的凹陷。
12. "彤霞烁石变灵砂":"彤霞"是指红色的霞光,"烁石"是指使石头发光。
13. "白虹贯岩生美璞":"白虹"是指白色的彩虹,"贯岩"是指穿过岩石,"美璞"是指美丽的玉石。
14. "虾蟇纵汝恶觜吻":"虾蟇"是一种青蛙类动物,"恶觜吻"是指难看的嘴巴。
15. "玉川子若在":"玉川子"是唐代诗人卢仝的号。
去完善
赏析
《永叔石月屏图》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咏史诗。在这首诗中,苏舜钦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视角,通过对“虢山石”的描绘,揭示了自然现象中蕴藏的生命奥秘,并以此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
首先,苏舜钦通过对日月运行、阴阳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提出了生命的生死之门这一观点。他认为,正是由于日月的运行,才使得万物得以生长繁荣,同时也揭示了生命的死亡之门。这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哲学的深度思考。
接着,诗人在描述了虢山石上的皎月痕之后,又以桂树和图画作为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了月亮在石上的投影。这种景象,使得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试图通过诗歌来揭示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苏舜钦对有关虢山石上月光痕迹的各种传说进行了描绘,这些传说既有关于月亮进入石中的神秘故事,也有关于嫦娥、蟾兔等神话角色的描绘。这些传说虽然奇特,但诗人认为它们并未准确地解释这种现象。
最后,诗人通过对老蚌、海犀等生物的反应进行观察,提出了“物有无情自相感,不间幽微与高邈”的观点。他认为,这种自然的感应是无须任何媒介的,只要有了月华的照耀,石头也能够产生灵性。因此,诗人以“永叔石月屏图”为题,表达了对这一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总的来说,《永叔石月屏图》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哲学的深度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