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汴中
旅櫂出江湖,漂然迹更孤。
风波数破胆,时事一长吁。
闻说西羌使,犹稽北阙诛。
俗言无上策,且复醉茱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乘船在江面湖上旅行,漂泊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
经历了多次的风波与危险,让人胆战心惊,又不禁对当前形势长吁短叹。
听说西边边疆的羌族使者来访,却还滞留于朝廷未能得到处置。
常言道没有最好的策略,那就暂且先喝一杯,解忧消愁吧。
去完善
释义
1.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古人会在这一天登高赏菊、佩插茱萸以驱邪避疫。
2. 汴中: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区。
3. 旅櫂(zhào):指行船。
4. 漂然:漂泊不定貌。
5. 长吁:长叹。
6. 西羌:西部少数民族部落。这里指西夏。
7. 犹稽:延迟。
8. 北阙:皇宫北门。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时,都从北门进入。
9. 俗言:民间传言。
10. 上策:最好的策略或办法。
11. 茱萸:一种常绿灌木的果实,形似红豆。古人于重阳节佩戴茱萸,以祛邪避疫。
去完善
赏析
《九日汴中》是宋代诗人苏舜钦在重阳节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诗的开头,诗人以自己乘坐的船只比喻国家的命运,通过描绘自己在江湖中的漂泊,暗示了国家的动荡不安。接着,诗人用“风波数破胆”来形容国家的内外忧患,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担忧。“时事一长吁”则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诗的中间部分,诗人提到了西羌使节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关切。“犹稽北阙诛”是说尽管使节来犯,朝廷仍迟迟没有采取果断行动,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形势的忧虑。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民间普遍认为现在并无良策可解国之危难,只能借酒浇愁、暂且忘却忧愁的情绪。这里的“俗言无上策,且复醉茱萸”实际上是对这种消极情绪的讽刺,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坚定与执着,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信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汴中》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所作的一首重阳登高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45年,即宋仁宗庆历五年。在这个时期,苏舜钦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而被贬谪至汴京。
在宋代,汴京是当时的国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对于苏舜钦来说,这个时期的汴京却是他人生的一个低谷。他在政治上失势,失去了在朝廷任职的机会,只能寄情山水,抒发心中的忧愤之情。
在《九日汴中》这首诗中,苏舜钦以重阳节为主题,通过描绘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情景,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壮志未酬的遗憾。同时,他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人朋友的怀念之情。这首诗展示了苏舜钦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成为了宋代重阳登高诗的佳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