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冀州诗
冠盖倾动车马稠,都门晓送李冀州。冀州绿发三十一,𧽼𧽼千骑居上头。眼如坚冰腼河月,气劲倢鹘横清秋。不为膏粱所汩没,直与忠义相沈浮。干戈未定民力屈,此行正解天子忧。男儿胜衣志四海,实耻坐得万户侯。旆旌明灭朔野阔,笳鼓凄断边风愁。孤云南飞莫回首,下有慈亲双泪眸。自古忠孝不两立,功名及时乃可收。众人刮目看能事,著鞭无为儒生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帽子和车盖相互碰撞,马匹熙熙攘攘,京城的早晨送别李冀州。冀州是个年轻的官员,头发乌黑,骑着上千匹马走在前面。他的眼睛像坚硬的冰块,却蕴含着河水的清澈;他的气质坚韧刚毅,如鹘鸟在秋天里飞翔。他没有被荣华富贵迷住,始终坚守着忠诚和正义。现在战火还没停息,民生艰苦,他这次出行正是为了缓解皇帝的忧虑。作为一个男子汉,他有更远大的志向,实在觉得做一个万户侯太不值得了。军队的前进旗帜在遥远的北方闪耀,军号鼓声显得悲壮而深沉。请别回头,向南方前进吧,那里有慈爱的父母用泪水期待着你。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建功立业要趁年轻。大家拭目以待,看你取得成就,别让那些无为而治的儒生感到羞愧。
去完善
释义
《送李冀州诗》注释:
1. 冠盖:指官员的冠服和车盖,这里代指官员。
2. 车马稠:形容车马众多,表示送别场面热闹。
3. 都门:京城城门。
4. 李冀州:冀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一带;李冀州,可能是唐朝的一位官员。
5. 绿发:指年轻有为。
6. 三十一:表示李冀州的年龄。
7. 𧽼𧽼:应为“参参”,形容人马众多。
8. 坚冰:形容目光坚定。
9. 腼河月:指河流中的倒影。
10. 气劲倢鹘横清秋:形容李冀州英勇善战。
11. 膏粱:指富贵人家。
12. 汩没:沉溺于。
13. 直与忠义相沈浮:表示李冀州忠诚正义的品质。
14. 干戈:指战争。
15. 屈:耗尽。
16. 此行:这次出征。
17. 正解天子忧:为解决天子的忧虑。
18. 胜衣:穿上衣服,表示成年。
19. 志四海:立志于天下之事。
20. 实耻坐得万户侯:表示对靠世袭获得封赏的不满。
21. 旆旌:古代旗帜。
22. 明灭:闪烁不定。
23. 朔野:北方荒野。
24. 笳鼓:古代乐器。
25. 凄断:形容声音悲凉。
26. 边风愁:指边塞的风声令人忧愁。
27. 孤云南飞莫回首: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28. 慈亲:指父母。
29. 两眼:指泪水满眶。
30. 忠孝不两立:指在尽忠报国的同时无法兼顾孝道。
31. 功名及时乃可收:指在适当的时候建立功名。
32. 刮目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33. 著鞭无为儒生羞:鼓励积极进取,不要以儒生的身份为耻。
去完善
赏析
《送李冀州诗》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通过对李冀州的赞美和期许,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忠诚、百姓安宁的关切之情。诗中的描绘极富形象,情感深沉而真挚。
首联“冠盖倾动车马稠,都门晓送李冀州”,以冠盖如云、车马繁多的场面开篇,点明了送别的场景和时间。诗人通过这一宏大场面的描绘,突出了李冀州的重要性,也暗示了国家对他的期望。
颔联“冀州绿发三十一,𧽼𧽼千骑居上头”,是对李冀州的形象描绘。这里的“绿发”指的是年轻人,而“三十一”则强调了他的年轻有为。诗人以骑马在前的人物形象比喻李冀州,表现出他的英武之气和领袖风采。
颈联“眼如坚冰腼河月,气劲倢鹘横清秋”,进一步刻画了李冀州的形象。“眼如坚冰腼河月”,表达了李冀州坚定的信念和高远的眼界;“气劲倢鹘横清秋”,则以矫健的鹘鸟形容他的豪气和英勇。这两句诗共同塑造了一个刚毅果断、英气逼人的李冀州形象。
接下来的四句“不为膏粱所汩没,直与忠义相沈浮。干戈未定民力屈,此行正解天子忧”,表达了诗人对李冀州的期许。诗人希望他能坚守忠义,不被世俗的富贵所诱惑,并在战争尚未平息、民生困苦的情况下,为国家排忧解难,解除天子的忧虑。这里充分展现了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担当。
紧接着的“男儿胜衣志四海,实耻坐得万户侯。旆旌明灭朔野阔,笳鼓凄断边风愁。孤云南飞莫回首,下有慈亲双泪眸”,描绘了李冀州出征边疆的景象。诗人用雄壮的笔墨描述了他在战场上威震四方,却又心怀慈悲的形象。同时,诗人提醒他要时刻挂念远方的亲人,不要辜负他们的期望。
最后的“自古忠孝不两立,功名及时乃可收。众人刮目看能事,著鞭无为儒生羞”,则是诗人对李冀州的勉励之言。诗人认为忠孝难以两全,而功名的获得需要及时的把握和努力。他希望李冀州能够勇敢地迎接挑战,取得辉煌的成就,以此洗刷人们对儒生的偏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李冀州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舜钦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北宋时期,具体年份未知。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苏舜钦正处于他的人生低谷期。他曾经担任过开封府推官、集贤校理等职,但因触犯权贵而被贬谪。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妻子离婚,家庭破裂,生活陷入困境。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乐观的心态,与朋友交往甚密,时常以诗文抒发胸臆。
这个时期的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朝廷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士人阶层地位较高。但与此同时,权力斗争也十分激烈,党派纷争不断。在这种背景下,苏舜钦虽然遭遇了不公待遇,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关注民生疾苦,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尽一份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