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轩
谁凿幽轩刮眼清,湖中嘉处更禅扃。
龙听夜讲寒生席,鸥伴晨斋暖戏庭。
水月澄明应作观,云山浓淡自开屏。
我公亦为留奇句,此地人间合有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在开辟幽静的书房,让我的眼睛得到清澈的洗礼,这湖中的美景更是让人如入禅定之境。夜晚,伴着讲解古籍的声音,寒气袭来,如同龙听夜讲;清晨,鸥鸟相伴于庭院,温暖的气氛弥漫在餐桌上。湖光山色,水月的澄澈和云山的浓淡相互映照,似乎也在诉说着人生哲理。这里的景致如此奇特,人们不禁要为它留下美丽的诗篇,这个地方仿佛汇聚了天地灵气。
去完善
释义
1. 谁凿幽轩:"谁凿"指不清楚是谁创造了这个幽静的小屋。"幽轩"这里指的是诗人所处的住所,即清凉亭。
2. 湖中嘉处:"湖中嘉处"表示在湖泊中的一个美好地方,即诗人在湖中的住处。
3. 禅扃:这里可能指的是佛教寺庙的门,也可以理解为指代佛教信仰的地方。
4. 龙听夜讲:"龙听"用龙的传说象征皇帝的到来,"夜讲"是指晚上的讲座或讲解。这句话意味着皇帝曾经来到这个地方,参与诗歌讨论。
5. 鸥伴晨斋:"鸥"是海鸟的一种,常见于湖泊河流等水域,这里用来代表诗人的动物伙伴。"晨斋"即早晨的素食餐点。这句话是诗人描述他和他的鸥朋友在早上一起进食的场景。
6. 水月澄明:形容水与月亮交相辉映,景象清明如镜。
7. 云山浓淡:描绘云彩与山峦交替出现的自然景观。
8. 我公:对尊贵者的尊称,这里可能是指当时的官员或者皇族成员。
9. 奇句:指的是诗中的佳句,这里可能是诗人对自己的诗句的自我评价。
10. 此地人间合有灵:这句话表明了诗人认为这个地方得天独厚,有着神秘的力量和灵性。
去完善
赏析
《清轩》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描绘湖畔隐居生活的诗。诗人以精细的观察和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湖边轩馆的美景以及自己在其中的生活体验。诗歌在宁静与和谐的氛围中展开,流露出作者向往自然、超脱世俗的心绪。
首先,诗人以“谁凿幽轩刮眼清”开篇,描述了自己在湖边居住的地方,一个清静宁谧的小轩。接下来的诗句中,“湖中嘉处更禅扃”表现了诗人在这个地方远离尘嚣、与自然亲近的生活态度。
然后,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他在轩中的日常生活,如夜晚听着湖面的风声、观赏水鸟嬉戏等。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生活似乎带有浓厚的禅意,让人沉浸其中。通过“龙听夜讲寒生席,鸥伴晨斋暖戏庭”这一联,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平静的心境以及享受这份宁静的愉悦。
此外,“水月澄明应作观,云山浓淡自开屏”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湖边的景致:水面映出的明月和远处的山峦。在这里,山水之间的景色犹如一幅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令人心旷神怡。这种自然之美与诗人所营造的意境相得益彰,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
最后,诗人提到“我公亦为留奇句,此地人间合有灵。”这是诗人对自己在此地生活的感慨以及对身边景物的赞美。他相信这个地方的存在本身就富有灵气,而他的诗篇也是对此地的赞美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轩》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舜钦的一首描绘宁静自然生活的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049年,正值北宋仁宗庆历年间。
在庆历年间,北宋政局相对稳定,经济逐渐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高度发展。当时的文人墨客喜好游山玩水,寄情于山水之间,抒发内心的情感。苏舜钦作为朝廷官员,曾多次参与政治改革活动,后因反对保守派势力被贬为庶民。在这种背景下,苏舜钦开始转向文学创作,尤其喜欢诗歌和散文。
这首《清轩》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诗中以“清轩”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清澈的溪水、绿树掩映的竹径、盛开的鲜花等,展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恬静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寻找心灵慰藉的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