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洛中内
洛阳宫殿鬰嵯峨,千古荣华逐逝波。
别殿秋高风淅沥,后园春老树婆娑。
露凝碧瓦寒光满,日转觚棱暖艳多。
早晚金舆此游幸,凤楼前后看山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洛阳的宫殿巍峨壮观,千百年来的荣华富贵如同流水般逝去。
别的宫殿到了秋天风儿淅淅沥沥地吹过,而后花园在春天的时候树木摇曳生姿。
露水凝聚在绿色的琉璃瓦上,寒冷的光芒弥漫四周,太阳转动着轮廓,温暖而又艳丽。
一天早出晚归,皇帝的车驾在此巡游享乐,可以在凤楼的内外欣赏壮丽山河景色。
去完善
释义
《游洛中内》是宋代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描绘游览洛阳的诗。下面是诗中的词句注释:
1. 洛阳:河南省洛阳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
2. 宫殿:皇帝居住的皇宫。
3. 欝嵯峨:形容洛阳宫殿的宏伟壮观。
4. 荣华:繁荣和显贵。
5. 逝波:流逝的水波,比喻时间流逝。
6. 别殿:古代宫殿中除正殿以外的其他宫殿。
7. 淅沥:形容风雨的声音。
8. 后园:皇宫后面的花园。
9. 春老:春天将尽的时候。
10. 婆娑:形容树木摇曳多姿的样子。
11. 碧瓦:绿色的琉璃瓦,这里指宫殿的屋顶。
12. 暖艳: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的美丽景象。
13. 金舆:古代皇帝乘坐的金车,这里代指皇帝。
14. 凤楼:古代皇宫中的高楼,这里代指皇宫。
15. 山河:指远方的风景。
去完善
赏析
《游洛中内》是宋朝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苏舜钦通过对洛阳宫殿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千古荣华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联“洛阳宫殿郁嵯峨,千古荣华逐逝波”,诗人以洛阳宫殿的壮丽景象开篇,强调了其辉煌的历史和昔日的繁荣。然而,这些曾经的荣华富贵如今已经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叹。
颔联“别殿秋高风淅沥,后园春老树婆娑”,诗人通过描述秋天的别殿和后园的春天,展现了宫殿一年四季的景象。这里的风声和树影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颈联“露凝碧瓦寒光满,日转觚棱暖艳多”,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宫殿的细节。露水凝结在碧绿的琉璃瓦上,反射出寒冷的光芒;太阳照耀在宫殿的棱角上,呈现出温暖的色彩。这两句诗既展示了宫殿的外观特点,也传达了季节的变化。
尾联“早晚金舆此游幸,凤楼前后看山河”,诗人设想了皇帝巡游洛阳宫殿的场景。金舆(皇帝的专车)载着皇帝在凤楼前后游览江山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皇帝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游洛中内》,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在公元1045年所作。当时,他因政治上受到排挤而被贬为河南郡守。在这段时间里,他游览了洛阳古城,感受到了古都的繁华与沧桑,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描绘洛阳风景的诗篇。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苏舜钦正处于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他在朝廷担任要职,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然而由于与保守派政见不合,遭到排挤,被贬到地方任职。这种人生际遇的转变,使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和国家的兴衰。
在诗中,苏舜钦通过对洛阳古城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文明的敬仰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他注意到洛阳作为古代帝都的繁华已经逝去,留下的是历史的痕迹和岁月的沧桑。这种对历史的反思,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忧虑和感慨。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当时,北宋正处于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苏舜钦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通过对洛阳古城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