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冬大寒有感
延川未撤警,夕烽照冰雪。
穷边苦寒地,兵气相躔结。
主将初临戎,猛思风前发。
朝笳吹余哀,叠鼓暮不绝。
淹留未见敌,愁端密如发。
予闻古烈士,自誓立壮节。
丸泥封函关,长缨系南越。
本为朝廷羞,宁计身命活。
功名非与期,册书岂磨灭。
然由在遇专,丑类易翦伐。
训士无他才,赏罚在果决。
近闻边方奏,中覆多沉没。
罪者既稽诛,功者不见阅。
虽使颇牧生,勇智当坐竭。
或云庙堂上,与彼势相戛。
恐其立异勋,欻然自超拔。
不知百万师,寒刮肤革裂。
关中闲诛敛,农产半匮竭。
我欲叫上帝,愿帝下明罚。
早令黠虏亡,无为生民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延川县警报未解除,傍晚烽火映照冰雪。
极边远寒之地,士兵战气相连。
主将初次率兵出征,勇猛士气在寒风中振奋。
早晨军号吹起悲壮之情,夜晚战鼓声此起彼伏。
长期停留却未见敌人踪影,忧愁心头如发丝密集。
听说古代英烈之士,立下壮志豪情。
用泥土堵塞函谷关,用长绳制服南越人。
本来为国家蒙羞,不计较个人生死。
不求功名加身,只愿青史留名。
然而只因遇到战乱,恶人容易剪除。
训练士兵无须其他才能,关键赏罚分明果断。
近来听闻边疆报告,内情多有隐瞒。
有罪之人未及时惩罚,立功者未被看见。
即使让廉颇和牧童重生,勇敢和智慧也无法施展。
有人说是庙堂之上,与敌方势力抗衡。
担心他们另立新功,突然跃升地位。
不知百万大军受寒之苦,皮肤冻裂。
关中百姓陷入混乱,农业生产损失一半。
我想要向上天申诉,愿皇帝降下公正之罚。
早日让狡猾的敌人灭亡,勿要为民众带来灾难。
去完善
释义
1. 延川:泛指陕西一带的河流。
2. 夕烽:古代边防用烽火传递军情报警。
3. 穷边:远离政治中心的边鄙之地。
4. 兵气:战争气氛。
5. 主将:军队的主要指挥官。
6. 临戎:到战事中去。
7. 风前发:迎着风发,比喻勇敢面对困难。
8. 朝笳:早晨的胡笳声,表达凄清的气氛。
9. 叠鼓:连续击鼓,表示紧张的氛围。
10. 淹留:滞留,长期停留。
11. 古烈士:指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12. 丸泥封函关:典出“丸泥可封”,喻指极小的事物可以发挥极大作用。函关即函谷关,位于今陕西省。
13. 长缨系南越:典出汉朝马援劝谏光武帝刘秀的故事,此处指消灭南方敌军。
14. 朝廷羞:被朝廷看作耻辱。
15. 宁计身命活:不考虑个人的生死。
16. 册书:记载功绩的文书。
17. 非与期:不期待、不期望。
18. 遇专:指上级对下级的偏袒。
19. 训士:训练士兵。
20. 近闻边方奏:指最近听到边疆的战况汇报。
21. 中覆:内部复核,指朝廷对军事行动的监督和审议。
22. 罪者既稽诛:指犯了罪的人没有及时受到惩罚。
23. 功者不见阅:指有功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奖励。
24. 颇牧:西汉时期名将周亚夫、李牧的并称,他们以军事才能著称。
25. 庙堂上:指朝廷内。
26. 与彼势相戛:指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27. 立异勋:立下与众不同的功勋。
28. 歘然:突然间。
29. 明罚:公正的处罚。
30. 无为生民孽:不要给百姓带来灾难。
去完善
赏析
《己卯冬大寒有感》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五言诗。全诗以寒冬时节的边关战争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将士英勇和朝廷赏罚不公的关注与忧虑。
首联“延川未撤警,夕烽照冰雪”描绘了边疆战火纷飞、危机四伏的景象。烽火映照着冰雪,传递出战争的紧张气氛。紧接着,颔联“穷边苦寒地,兵气相躔结”进一步强调了边关环境的艰苦与士兵之间紧密的战斗氛围。
颈联至尾联则主要描写了主将的英勇事迹以及战局的发展。“主将初临戎,猛思风前发。朝笳吹余哀,叠鼓暮不绝”描述了主将在风中奋勇向前的豪情壮志,展现了战斗的紧张与激烈。接着,“淹留未见敌,愁端密如发”反映了前线战士无法看到敌人,心中充满着忧虑之情。随后,诗人在回顾古代英烈的同时,讽刺了当今朝廷赏罚不明的问题。“然由在遇专,丑类易翦伐。训士无他才,赏罚在果决”表达了对英勇之士应得到公正对待的强烈呼声。
最后,诗人担忧的是,战争中的种种不公现象让勇敢智慧的将领感到挫败,同时却又有人利用权力来谋求自己的地位晋升。而这种情形又使得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中饱受折磨,甚至影响到百姓的生活。
整首诗情感深沉,言辞激昂,既有对战争场景的真实描绘,也有对将士英勇品质的赞美。同时,诗人亦展示了对国家安危、战场胜负及朝廷赏罚公允的关切之情,充分展示了他的忧国忧民情怀与高尚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己卯冬大寒有感》是北宋诗人苏舜钦于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创作的。此时正值北宋王朝政局动荡的时期,新党旧党的政治斗争日益激烈。庆历新政的推动者欧阳修、杜衍等人先后被贬谪至地方任职。
作为主张改革的文人,苏舜钦在庆历三年因政见不合遭弹劾免职,自此心灰意冷,自号“沧浪翁”,远离世俗纷争,潜心创作诗歌。此诗便是在这一背景下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在此期间,北宋社会经济相对繁荣,但政治局势紧张,新党与旧党的斗争使朝廷上下弥漫着浓郁的危机感。苏舜钦作为一名有识之士,关注国家治理和民生疾苦,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感。这首诗既是对诗人自身遭遇的抒怀,也是对当时社会的隐忧之情的投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