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伯镇中秋见月九日遇雨之作
众香爱春发枯荄,我知惟动儿女怀。
天地昏酣醉梦里,人有爽思皆沈埋。
岂如秋风劲利剧刀剑,刮破天膜清光开。
衰根危蔕埽除尽,辨别松竹并蒿莱。
青娥供霜洗夜月,兼以皓露驱纤埃。
常年此夕或阴晦,今岁澄彻将快哉。
是时呼宾赏此景,渐见照我白玉杯。
清辉向人若有意,径历窗户犹徘徊。
放歌狂饮不知晓,烂熳酌客山岳颓。
时节飘流晦朔转,已觉九日来相催。
北轩隙地破苍藓,带花移得黄金栽。
倒冠露顶坐狂客,撷香咀蕊浮新醅。
最怜小雨洒疎竹,爽籁飒飒吹醉顋。
君时传诗颇精丽,意苦泥淖不得来。
开缄文采自飞动,欲和但愧顽无才。
久之黾勉强为答,嫌春爱秋真可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众多花草喜爱春天的复苏,我从其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动。然而在这昏昏沉沉的世界里,人们的才思犹如沉睡不醒。又如同秋风的犀利,像刀割剑削一般,破开浑浊的空气,揭示世界的真实面貌。就像在扫除了腐烂的花草后,让我们得以看清那些坚强的松竹和高高的蒿莱。
月色在秋夜的霜露中显得更为皎洁,同时也带走了微小的尘埃。在过去,这个夜晚可能充满阴霾,而今年却如此清澈明亮,令人欢愉。于是邀请朋友共赏此景,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我们的酒杯。月光仿佛有意与我们亲近,透过窗户依然流连不去。我们高歌畅饮直至天明,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季节流转,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经临近重阳节。我们移栽了金菊在北窗下,带着花朵与朋友们共享菊花酒。狂客们倒戴着帽子,采摘花瓣品尝美酒。尤其喜欢细雨轻轻打在疏竹上,发出的美妙乐声让人陶醉。你的诗篇富有激情,但因生活的困苦而无法表达出来。读你的信,感觉文采飞扬,想要和诗却又感到才疏学浅。经过努力,勉强做出回答,不过对于你的“嫌春爱秋”,我还是有些不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伯镇:作者的朋友,姓名不详。
2. 依韵:用原韵的次序来和诗。
3. 众香爱春发枯荄:众香,指各种花草;枯荄,枯死的花草。
4. 天地昏酣醉梦里:形容天地昏沉的样子。
5. 拂破天膜:比喻月光穿透云层。
6. 衰根危蔕:比喻老树残枝。
7. 青娥:代指嫦娥。
8. 渐见照我白玉杯:渐渐明亮到能照见我的酒杯。
9. 径历:直接到达。
10. 烂熳:放纵不羁。
11. 酌客:一起喝酒的人。
12. 倒冠露顶:脱帽露顶,表示不拘礼节。
13. 撷香咀蕊:采摘花朵,品味美酒。
14. 爽籁:清脆的声音。
15. 污泥淖:沉溺于污秽之中。
16. 开缄:打开信件。
17. 文采自飞动:指文章自然生动。
18. 久之黾勉强为答:过了很久才勉强做出回应。
19. 嫌春爱秋:讨厌春天喜欢秋天。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长诗描绘了中秋赏月、饮酒作诗的场景。诗人通过对春天的否定和对秋天的赞美,表达了旷达的胸襟和高尚的品质。他以独特的视角看待自然和社会,通过对比的手法突显主题。同时,诗中的意象生动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诗词功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依韵和伯镇中秋见月九日遇雨之作》,是宋代诗人苏舜钦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994年至1058年之间,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时期。
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作者苏舜钦正处于人生的高峰期,他的政治生涯相对顺利,并在文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作品以豪放、雄浑著称,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宋朝的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繁荣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热衷于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他们关注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怀,推动了诗歌艺术的繁荣。
在这首诗中,苏舜钦通过对中秋佳节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之情。他巧妙地运用了月亮和雨水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深邃的诗境,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