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二首 其二
落晚天边燕席开,溪山相照绝纤埃。
绿杨有意簷前舞,凉月多情海上来。
香穗萦斜凝画栋,酒鳞环合起金罍。
自疑身是乘槎客,泛彻银河却欲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天空中的燕子在筵席旁翩然起舞,小溪与山川相映成趣,空气清新,无一丝尘埃。
绿色的杨柳在屋檐前摇曳生姿,月亮似乎也感受到了这清凉的氛围,从海中升起。
微风吹过,花香缭绕,吹拂着精美的建筑,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美酒与酒杯紧密相接,散发出金色的光芒。
我怀疑自己是天上的游客,正乘坐仙槎穿越银河,期待着能早日回到人间。
去完善
释义
《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二首 其二》注释:
1. 天边燕席:天边的宴会座位。此处比喻宴会在远郊举行。
2. 溪山相照:溪水和山景相互映衬。
3. 纤埃:微小的尘埃。这里形容环境清洁,空气新鲜。
4. 绿杨:绿色的杨树。
5. 屋檐:房屋的前部,即房顶向下倾斜的部分。
6. 凉月:明亮的月亮,给人清凉的感觉。
7. 海上来:从海上飘来。
8. 香穗:香气缭绕的烟雾。
9. 画栋:彩绘的栋梁。
10. 酒鳞:酒波如鳞片般起伏。
11. 金罍:古代盛酒的器具。
12. 乘槎客:指乘坐竹木筏子的人,这里诗人以自己为喻。
13. 泛彻:泛舟畅游。
14. 银河:天河,古人对银河的称谓。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宴饮场景的古诗。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宴会的气氛和环境表现得栩栩如生。首先,“落晚天边燕席开”一句,通过描述宴会开始的时间——傍晚时分,以及地点——天边的燕子聚集的地方,展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接着,“溪山相照绝纤埃”一句,通过对溪水和山景的描绘,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超脱世俗的心境。
紧接着,诗人又以“绿杨有意簷前舞,凉月多情海上来”两句,分别描绘了垂柳在微风中的摇曳和月亮从海面上升起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梦幻般的氛围。此外,这两句诗还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接下来的“香穗萦斜凝画栋,酒鳞环合起金罍”两句中,诗人以浓墨重彩的手法,描绘了宴会上酒香四溢、觥筹交错的场面。通过“香穗”和“酒鳞”这两个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宴会的热闹氛围,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此间的愉悦心情。
最后,诗人以“自疑身是乘槎客,泛彻银河却欲回”两句,表达了自己在宴会上如同行走在天河的奇妙感受。这里,诗人通过将自己比作“乘槎客”——传说中乘木筏游览天河的人,传达出他对这次宴会体验的独特感悟,同时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二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苏舜钦的作品。创作时间约为北宋中期,大约在公元998年至1048年之间。这是苏舜钦在与友人共度宴饮之际,在明月楼上所创作的诗歌。
此时的苏舜钦已步入中年,早年因才华横溢而受到皇帝赏识,担任监察御史等重要职务。然而,他由于直言不讳地抨击时政,被贬为庶民。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官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人性有了更透彻的洞察。
在这段时间里,宋朝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迅速发展。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广,士人阶层逐渐崛起,文人墨客纷纷投身文学创作。这种时代背景使得文人雅士热衷于聚会饮酒、吟诗作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宋文化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舜钦选择在明月楼上与友人共度晚宴。他们欣赏着窗外的美景,感慨万千,共同抒发内心的情感。于是,苏舜钦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二首 其二》,以此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