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招隐道中
扬鞭望招隐,尘思漠然收。
云接青林合,泉兼碧草流。
疎钟传别壑,晚日动前楼。
嘉遁平生志,吁嗟得暂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挥鞭策马去寻找那宁静的地方,心中的杂念渐渐被抛诸脑后。
云雾缭绕与远处的青山相接,山泉潺潺流淌伴着绿色的草地。
稀疏的钟声在远方山谷回荡,夕阳的余晖洒在前面的楼宇上。
这是一生中梦寐以求的美好隐居生活,感叹能在此地短暂畅游。
去完善
释义
扬鞭:挥动马鞭;这里指驱马前行。
招隐:招致隐士。
漠然:模糊不清;这里指因骑马驰骋而尘土飞扬,视野变得模糊。
青林:绿色的树林。
泉兼碧草流:泉水与绿色的草地相互映照,形成流动的景致。
疎钟:稀疏的钟声。
别壑:分岔的山谷。
晚日:夕阳;傍晚的太阳。
嘉遁:高尚的退隐;这里指诗人自己的退隐之志。
吁嗟:叹息。
去完善
赏析
《游招隐道中》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平生志向的感慨和对暂时游离世俗的向往。
首联“扬鞭望招隐,尘思漠然收”,诗人以挥鞭前行的方式表达了对招隐生活环境的期待和向往。一个“望”字传达出他对招隐之地的热切期望。同时,通过“尘思漠然收”,诗人表达了自己暂时摒弃世俗纷扰、远离红尘的心愿。
颔联“云接青林合,泉兼碧草流”,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招隐之地自然景观的特色:云雾缭绕于青翠树林间,泉水潺潺流淌于碧绿草地上。这些景象无不展现出幽静、与世无争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颈联“疎钟传别壑,晚日动前楼”,诗人的笔触从远处的风景转向近处的建筑。山谷之间不时传来稀疏的钟声,傍晚时分太阳即将落下的光线照耀在前方的楼宇之上。这两句诗将时间与空间完美结合,使得读者更加沉浸在诗人的感官世界中。
尾联“嘉遁平生志,吁嗟得暂游”,诗人总结了自己的感悟。他一生追求的是美好的隐居生活,感叹能够短暂享受这招隐之地的宁静与美好。同时,“吁嗟”一词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未来是否还能再次体验到这种生活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招隐道中》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舜钦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正值苏舜钦因“庆历新政”失败而遭贬谪之际。当时,朝廷政治腐败、边患频发,而苏舜钦虽有志改革却无奈受到排挤。在离开京城后,他选择了江南地区作为避难之地,游历其间并创作了大量抒发胸臆的诗篇。
康定元年间,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边疆战事频发,民生疾苦凸显。苏舜钦此行南游招隐道,沿途所见民众生活困苦、战乱流离的情景让他深感痛心。而另一方面,江南地区山水秀美、人文气息浓厚,这种浓郁的诗情画意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因此,在《游招隐道中》这首诗中,苏舜钦以娴熟的技巧描绘了江南景色的秀丽和隐逸文化的韵味,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身处困境时的孤独与惆怅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诗人表达了内心对世俗纷扰的厌恶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