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兴庆池

标题包含
兴庆池
余润涨龙渠,疏溜连清浐。 助晓远昏山,浮秋明刮眼。 渔归别浦闲,鴈下沧波晚。 岸北有高台,离魂荡无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在滋润上涨的龙渠旁,疏通连接清澈的浐水。 帮助破晓掩映远处的山峰,秋天的明月照亮了我的眼睛。 渔舟归来告别了安静的水湾,大雁降落于波涛汹涌的暮色。 岸边北侧有一座高高的平台,离别的思绪让我感到无限的荡漾。
去完善
释义
1. 余:指雨后;润:湿润。20. 涨龙渠:指兴庆池。34. 疏溜:指水流分散的样子。48. 清浐:指清澈的河水。60. 远昏山:指远方的模糊的山影。70. 浮秋明刮眼:指秋天的景色明亮而引人注目。80. 渔归别浦闲:指渔船在傍晚时分回到岸边休息。90. 雁下沧波晚:指大雁在傍晚时分降落于水面。100. 岸北有高台:指岸边的北边有一座高高的平台或亭子。110. 离魂荡无限:形容站在高处时的思绪飘渺无垠。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兴庆池》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兴庆池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慨。首联“余润涨龙渠,疏溜连清浐”,描绘了池水上涨的景象,将龙渠与清浐相连,表现出池塘的水位不断上升。颔联“助晓远昏山,浮秋明刮眼”,表现了秋天的清晨,远处的山峦在朦胧的晨曦中显现出来,显得格外美丽,让诗人眼前一亮。颈联“渔归别浦闲,鴈下沧波晚”,描述了渔民在傍晚时分悠闲地归港,大雁落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景象。尾联“岸北有高台,离魂荡无限”,描绘了岸边的高台,让诗人想起了往事,感慨万千,不禁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深深眷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兴庆池》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苏舜钦生活的时代,北宋政权已经建立,社会相对稳定。这使得文人墨客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苏舜钦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 《兴庆池》这首诗描述了兴庆池的美景,通过对池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在诗中,苏舜钦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池水中的鱼儿、荷花等元素,展现了兴庆池的美丽景色。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舜钦卓越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北宋时期人们对美好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