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生中秋月
不为人间意,居然节物清。
银堂通夜白,金饼隔林明。
醉客尊前倒,栖乌露下惊。
悲欢今古事,寂寂堕荒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符合世俗的意愿,居然有着洁净清爽的节气氛围。
在银色月光下的小屋显得格外明亮,金黄的圆月躲在树林后面熠熠生辉。
酒醉的客人倒在了酒杯前,栖息的乌鸦在露水落下时受到了惊吓。
从古到今的悲欢离合之事,都静静地淹没在这座荒凉的城市中。
去完善
释义
1. 人问:人世间。
2. 居然:竟然如此。
3. 节物:时节和景物。
4. 银堂:形容月光照在建筑物上的景象。
5. 金饼:形容圆形的月饼。
6. 醉客:喝醉酒的人。
7. 尊前:酒杯前。
8. 栖乌:栖息的乌鸦。
9. 露下:在露水落下的时候。
10. 悲欢:欢乐和悲伤。
11. 今古:从古至今。
12. 寂寂:寂静无声。
13. 荒城:荒废的城市。
去完善
赏析
《和解生中秋月》这首诗歌以赏月为主题,通过描绘中秋夜的月景和人们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感慨。首联“不为人间意,居然节物清”表明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情怀,强调中秋节赏月这一习俗的清雅和高洁。颔联“银堂通夜白,金饼隔林明”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光如银、明亮皎洁的景象。颈联“醉客尊前倒,栖乌露下惊”则描绘了中秋夜的喧嚣与宁静,既有沉醉于欢乐的酒客,也有因露滴而惊醒的鸟鹊,展现了人间的百态。尾联“悲欢今古事,寂寂堕荒城”抒发了诗人对历史长河中悲欢离合之事的感慨,揭示了岁月无声、人事无常的道理。全诗以月色为主线,通过对中秋夜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人生之道的独特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解生中秋月》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年)。这个时期,苏舜钦正担任国子监直讲,负责教授皇子们文化知识。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苏舜钦已历经了人生的起伏波折。他曾因直言敢谏而受到朝中权臣的排挤,一度被贬出京城,但之后又因才学出众而被任命为皇帝的顾问。在这个特殊时期,苏舜钦深感岁月不居、世事难料,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北宋仁宗时期的景祐年间,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纷纷以诗歌抒发胸臆,探讨人生哲理。苏舜钦作为当时的文学名士,自然也不例外。他在中秋赏月之时,借诗歌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