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吴越大旱

标题包含
吴越大旱
吴越龙蛇年,大旱千里赤。 寻常秔穄地,烂漫长荆棘。 蛟龙久遁藏,鱼鼈尽枯腊。 炎暑发厉气,死者道路积。 城市接田野,恸哭去如织。 是时西羌贼,凶燄日炽剧。 军须出东南,暴敛不暂息。 复闻籍兵民,驱以教战力。 吴侬水为命,舟檝乃其职。 金革戈盾矛,生眼未尝识。 鞭笞血涂地,惶惑宇宙窄。 三丁二丁死,存者亦乏食。 寃对结不宣,冲迫气候逆。 二年春及夏,不雨但赫日。 安得凉冷云,四散飞霹雳。 滂沱消祲疠,甘涧起稻稷。 江波开旧涨,淮岭发新碧。 使我扬孤帆,浩荡入秋色。 胡为泥滓中,视此久戚戚。 长风卷云阴,倚柂泪横臆。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吴越地区的龙蛇年,全国遭遇了严重的干旱,千里的土地都变得一片赤红。种植稻谷的高地也长满了荆棘。长久的干旱使得鱼虾等水生生物都干枯死亡,而炎热的高温使得道路上布满了因脱水而死的人。城市的周边是田野,路上哭声不断,如同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同时期,西方的羌人部落开始变得嚣张,他们的威胁一天比一天严重。为了对抗他们,朝廷要求南方地区提供粮食,而且征收的力度非常大,没有丝毫喘息的机会。政府还命令百姓参加军事训练,以便提升战事能力。 吴地的百姓原本依靠水源生活,驾船是他们最熟悉的工作。但现在却需要他们拿起武器,这让他们感到极度恐慌。许多年轻人被鞭打流血,宇宙对他们来说变得狭窄而困惑。很多人因为兵役死去,剩下的人也因为缺乏食物而挨饿。这些不公平的事情都被掩盖起来,而天气也变得反常。 在那个两年的春天和夏天,几乎没有下雨,只有炎热的太阳。百姓们希望能有清凉的云彩,像闪电一样洒下大雨,消除瘟疫,让稻谷丰收。长江的水位应该上涨,淮河的山脉应该有新的绿意。让我乘着孤帆,驶向那浩荡的秋色。为什么我要陷入这种困境,长时间为此感到痛苦呢?大风吹起乌云,我倚靠着船舵,泪流满面。
去完善
释义
1. 吴越:古代地域名,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2. 龙蛇年:即蛇年,这里指公元1059年(北宋仁宗至和二年),该年为乙巳年,地支中的巳在生肖中被描绘为蛇的形象,故称蛇年。 3. 大旱千里赤:描述当时干旱严重,土地都因缺水而开裂。 4. 寻常秔穄地:寻常,普通;秔,水稻的一种;穄,又称黍,一种一年生禾本科作物。 5. 烂漫长荆棘:形容庄稼因干旱而死,农田变成了荆棘丛生的荒地。 6. 蛟龙久遁藏:古人认为干旱是由于蛟龙隐藏不出来兴云作雨造成的。 7. 鱼鼈尽枯腊: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因为缺乏水源而死。 8. 炎暑发厉气:炎热的天气使人感到压抑。 9. 死者道路积:路上满是因干旱死亡的人。 10. 恸哭去如织:悲恸的哭声接连不断。 11. 西羌贼:指南宋时期的西夏国。 12. 军须出东南:指当时国家需要征集东南地区的物资供应战争。 13. 暴敛不暂息:征收重税,连短暂休息都没有。 14. 籍兵民:征召百姓入伍从军。 15. 吴侬水为命:吴侬,指吴越地区的人;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吴越居民多以水为生。 16. 舟檝乃其职:船桨是他们本来的职业。 17. 金革戈盾矛:金革,金属制成的兵器;戈盾矛,古代的兵器种类。 18. 鞭笞血涂地:指士兵在训练过程中遭受鞭打,地上布满血迹。 19. 惶惑宇宙窄:形容宇宙狭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环境的困惑和无奈。 20. 三丁二丁死:家里三个男丁或两个男丁都因战乱而死。 21. 冤对结不宣:指民间积累的冤屈无法得到申诉。 22. 安得凉冷云:如何能求得清凉的云雨。 23. 四散飞霹雳:希望电闪雷鸣带来降雨。 24. 滂沱消祲疠:指大雨过后,疾病消失。 25. 甘涧起稻稷:雨水滋润了稻田,稻谷丰收。 26. 江波开旧涨:江水上涨,河道恢复原有的水位。 27. 淮岭发新碧:淮河流域的山岭呈现出新的绿意。 28. 浩荡入秋色:指船只扬帆进入秋天的景色。 29. 胡为泥滓中:为什么被困在污浊的现实中。 30. 倚柂泪横臆:站在船上,泪水纵横。
去完善
赏析
《吴越大旱》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描绘江南地区旱灾的诗歌。全诗以忧国忧民的心情,揭示了当时严重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首联开篇点题,说明诗作的背景是江南吴越之地,同时强调了大旱的严重性——“千里赤”。紧接着诗人以农民赖以生存的稻田、高粱地受到严重破坏的景象,表现出干旱无情的肆虐。 颔联进一步刻画旱灾带来的惨状,描述了庄稼枯萎,鱼虾死亡,炎热气候导致疫病蔓延,百姓死伤累累的情景。同时也借田舍萧瑟的画面,渲染出受灾人民的悲恸心情。 颈联转述社会动荡局势,当时西夏叛乱不断,战火熊熊,东南地区既要承受战乱之苦,又因征兵加税而困厄交加。在这一背景下,诗人关注到由于连年战祸和水旱灾害的影响,寻常百姓早已疲惫不堪,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 接下来诗人深入挖掘“吴侬水为命,舟檝乃其职”的江南百姓的悲哀命运:他们本应驾舟楫于水乡泽国之中,却因战乱被强行征召入伍,手持兵器学习战斗技能。目睹这一惨状,诗人痛心疾首,对无辜百姓受难表达出深切的同情。 尾联以诗人迎风落泪的形象结尾,展示了他在困境中对民众深切忧虑和关爱。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灾害中的民生苦难,表达了作者关注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江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灾害,民生疾苦。当时担任湖州通判的苏舜钦(998-1048)对此深感痛心,写下了这首描绘灾情、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歌《吴越大旱》。 在这一年里,作为文人士大夫的苏舜钦,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关心民生福祉。他亲眼目睹了干旱对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庄稼枯萎、粮食短缺,无数家庭陷入困境。诗人感慨万分,将自己深深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用诗篇记录下这个历史时刻。 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灾情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表现了诗人的忧虑和同情。此外,这也是北宋时期文人忧国忧民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彰显了他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展现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