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三夕对月
三夕月俱好,清光惟望多。
风应落桂子,露恐减金波。
念昔欢娱极,如今羁旅何。
穷猿不相弃,夜夜伴吟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过去的美好时光中,连续三个夜晚月色迷人,我们共同欣赏着这明亮的月光,盼望更多的美好瞬间。
微风似乎吹落了桂花,露水仿佛带走了金色的光芒。它们在提醒我过去欢乐的时光已经远去,现在却只能独自漂泊在外。
贫穷的我并不孤单,因为每个夜晚,都有那悲鸣的猴子陪伴着我,与我一起吟咏诗歌,分享这份孤独。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三夕:连续三个晚上。
2. 清光:明亮的光线,这里指月光。
3. 惟望:只希望。
4. 风应落桂子:秋天风起时,桂花会随风飘落。
5. 金波:形容月光如黄金般闪耀。
6. 念昔:想起过去的时光。
7. 欢娱:快乐,愉悦。
8. 羁旅:长期在外奔波,有客居他乡的意思。
9. 穷猿:这里是作者的自喻,指贫病交加的困厄处境。
10. 吟哦:吟咏诗歌。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北宋诗人苏舜钦所作,描绘了中秋月圆的美景,同时感慨人生际遇的起起伏伏。首联描述了连续三个夜晚月色都很好,对月亮的美丽清澈、明亮光泽充满了期待。颔联通过想象风的吹动会带来桂花落下,露水恐怕会让月光变淡的景象,侧面表现出对月光的喜爱和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力。颈联则从对过去的回忆中,写出了昔日欢愉与现今孤独的对比,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尾联将自身比作流离失所的猿猴,表达了即便处于困境之中,也要坚定意志,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情感深沉而感人。全诗借景抒情,意境开阔,诗意盎然,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人生的哲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三夕对月》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99年,即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当时,苏轼正担任知州一职,在政治生活中积极进取。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墨客云集。诗歌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诗人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苏轼本人则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苏轼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在中秋节期间对月的感慨。他在诗中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亮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思乡之情和对亲情的怀念,反映了苏轼在这个时期的生活态度和人文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