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二首 其一
溪声来从一气外,楼阁插在苍霞中。
艳歌横飞送落日,哀筝自响吹霜风。
低昂黛色四山黯,凌乱缬纹疎树红。
凭阑挥手问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溪水声来自远方的天际,
楼阁高耸在浩渺的晚霞之中。
悠扬的歌声飘荡在夕阳之下,
哀婉的筝音随风飘扬。
黛色的群山跌宕起伏,
疏树间的花朵杂乱无序地摇曳生姿。
倚栏挥手向世间询问,
又有谁能够抵达月宫?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溪声:指流水的声音。
2. 一气:指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融合。
3. 苍霞:青翠的山霞。
4. 艳歌:华美、壮丽的歌曲。
5. 哀筝:指弹奏哀伤曲调的筝乐。
6. 低昂:起伏不平。
7. 黛色:指远山如眉的青黑色。
8. 四山:四周的山峦。
9. 缬纹:波纹状的花纹。
10. 疏树:稀疏的树木。
11. 蟾蜍宫:指月亮,古代传说月亮中有蟾蜍,因此用蟾蜍宫代指月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舜钦的《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二首 其一》。诗人在诗中描绘了明月楼的夜景,通过描写溪水、楼阁、晚霞、歌声、筝声等元素,展现了诗人在晚宴中的所见所闻。诗人以“蟾蜍宫”作为结尾,表达了他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先,诗人描述了明月楼的环境,通过对“溪声”和“楼阁”的描绘,展现了明月楼的美景。“溪声来从一气外”,写出了溪水潺潺的声音,让人感到宁静和谐;“楼阁插在苍霞中”,则描绘了明月楼在晚霞映衬下的美丽景象。
接下来,诗人通过“艳歌横飞送落日,哀筝自响吹霜风”来形容晚宴的热闹氛围。“艳歌横飞送落日”,形象地描绘了歌声随着夕阳的落下而消逝的景象;“哀筝自响吹霜风”,则表现了筝声在秋风中回荡的情景。
接着,诗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进一步渲染了晚宴的氛围。“低昂黛色四山黯,凌乱缬纹疎树红”,分别描绘了远山的青翠和疏树的红色,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
最后,诗人以“凭阑挥手问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宫”收尾,表达了对世俗的看法和人生的哲理思考。诗人站在栏杆旁,挥手向世俗提问,究竟谁能到达蟾蜍宫?这里的“蟾蜍宫”象征着理想中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渴望超脱世俗纷扰的心情,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二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苏舜钦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大约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诗歌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繁荣。
在这个时期,苏舜钦的人生经历丰富。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他在官场任职,但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这一时期的挫折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而著称。
在北宋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士人阶层对文化艺术的热爱推动了诗歌的发展。此外,这个时期的政治局势也相对稳定,这使得文人墨客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因此,在这个时期,诗人们不仅关注个人情感的表达,还关注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这种时代背景为苏舜钦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