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夜闻秋声感而成咏同邻几作

标题包含
夜闻秋声感而成咏同邻几作
八月天气肃,万物日已阑。 庭前两高桐,夜籁如哀弦。 志士感节物,中夕耿不眠。 起听抱膝吟,悲烈声相干。 念此华叶改,想见颜色鲜。 顾人生世间,荣悴理亦然。 岂伤岁月速,愧无功名传。 少小学文章,出值用武年。 儒官多见侮,敢为战士先。 欲弃俎豆事,强习孙吴篇。 迂钝不可为,屈曲性亦难。 虚言盗禄食,实又畏上天。 未能追世好,且乐樽酒间。 九日近不远,同醉黄花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八月的氛围渐趋沉静,万物日渐凋零。庭院两侧的高大梧桐树,夜间的声响如同悲伤的琴弦。志士感叹季节变化,夜里难以安眠。起身聆听,怀抱膝盖低吟,声音悲怆激昂。想到草木枯荣更替,眼前一片鲜明色彩。回顾人生于世,无论是荣耀还是憔悴都有其自然的道理。岂能感伤岁月流逝之快,遗憾未能留下功名利禄。年少时学习文章,正值投身沙场的年华。文官常常受到侮辱,不敢为战斗之士争先。想要放弃文事,努力学习兵法篇章。迂腐迟钝的人无法胜任,扭曲的性格也难以成就。空洞的言论窃取俸禄和食物,内心却畏惧上天的惩罚。无法追随世俗的喜爱,且乐得在酒杯之间寻欢作乐。重阳之日即将来临,让我们共同沉醉于黄花的芳香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八月:这里指农历八月。 2. 天气肃:指秋天的气氛逐渐浓厚。 3. 日已阑:太阳即将落山,此处形容秋天夜晚的到来。 4. 两高桐:庭院里的两棵高大的梧桐树。 5. 夜籁:夜晚的声响,此处指风吹梧桐树叶的声音。 6. 哀弦:悲伤的琴弦,此处形容风声如同弹奏的哀歌。 7. 中夕:半夜时分。 8. 耿耿:指失眠的状态。 9. 起听:起身聆听。 10. 抱膝吟:以膝盖支撑身体,表示作者在思考时陷入沉思。 11. 悲烈声:悲伤而激烈的声音。 12. 华叶改:花朵和叶子改变颜色,此处指秋天植物的变化。 13. 想见颜色鲜:想象它们曾经鲜艳的颜色。 14. 顾:回头看,此处意为反观自己。 15. 荣悴:繁荣与枯萎,即人生的成功与失败。 16. 理亦然:道理也是如此。 17. 用武年:施展军事才能的时代。 18. 儒官多见侮:儒士常常受到别人的侮辱。 19. 战士先:成为战斗的先锋。 20. 欲弃俎豆事:想要放弃儒家的事务。 21. 强习孙吴篇:勉强学习兵家的策略。 22. 迂钝:不灵活、迟钝。 23. 屈曲:委屈,这里指忍受屈辱。 24. 虚言盗禄食:空口说白话来谋取俸禄。 25. 实又畏上天:实际上又害怕天谴。 26. 未能追世好:无法追随世俗的追求。 27. 且乐樽酒间:姑且享受饮酒的乐趣。 28. 九日近不远:重阳节(九月九日)很近了。 29. 同醉黄花前:一起醉倒在菊花丛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因秋天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所产生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首先描绘了八月的秋天来临,万物逐渐凋谢的景象。紧接着写到了庭院中的两棵梧桐树在夜晚发出如同哀弦般的声音,引发了诗人的沉思。接下来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变化的深刻感受,他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以及生命的轮回。诗人认识到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每个人都无法逃避,因此不必过于焦虑时光的流逝。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在建功立业方面的不足,感叹自己没有留下辉煌的业绩。虽然他在年少时就学习写文章,但正值沙场征战的时期,文人往往受到歧视。他曾想放弃儒士的生涯,去学军事知识,成为战士,但最终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样的生活。所以,只能安慰自己享受当下的闲暇时光,在九日重阳时与友人共同畅饮。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人生思考和对现实的无奈,通过抒发个人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闻秋声感而成咏同邻几作》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48年秋天,当时苏舜钦在江南任职。 这个时期,苏舜钦经历了宦海沉浮。他曾在京城任职,因与权臣范仲淹交好而受到牵连,被贬至外郡。这段时间里,他在江南地区担任地方官员,积极推行新政,力图改革时政,改善民生。然而,他遭遇了许多挫折,官场上的勾心斗角让他深感疲惫。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北宋王朝正处在一个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激烈的时期。一方面,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流离失所,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另一方面,官僚阶层内部争权夺利,党争激烈,政治局势复杂。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夜闻秋声感而成咏同邻几作》一诗的创作背景。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时期,苏舜钦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了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这首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