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春日效东野
前秋长安春,今春长安秋。
节物自荣悴,我有乐与忧。
穷阎何卑漏,时燕不见投。
门庭谢过从,兰萌舒绿柔。
燕托喜广厦,亦非善是仇。
兰生静愈茂,堪将义为俦。
芳香诚可慕,对之蠲穷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昔日春天里长安的春天,今日秋天里的长安的秋天。
自然界的生物自己繁荣和枯萎,我由此有快乐也有忧虑。
贫穷的家庭总会有疏漏,但往往无法邀请朋友前来。
家中的兰花生长得茂盛且绿叶柔软。
燕子将家安置在高大的房子,并非因为与人类有仇怨。
兰花在安静的地方生长得更加繁茂,它应该被看作是有道义的朋友。
它的香气确实令人羡慕,面对着它可以消除我的贫困和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的是唐朝的长安城,位于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
2. 前秋长安春,今春长安秋:这句诗表示作者在秋天时想起春天的长安城,在春天时又想起秋天的长安城。
3. 节物自荣悴:这句话是说自然界的植物按照季节变化,有的繁荣有的枯萎。
4. 穷阎何卑漏:这里的“穷阎”是指简陋的住房,“卑漏”指低矮的房屋。整句话的意思是,简陋的房屋也有其优点和缺点。
5. 时燕不见投:这句诗意味着即使有燕子来筑巢,也不会选择投奔这种简陋的地方。
6. 兰萌舒绿柔:这句诗描述了兰花的嫩芽在春光中舒展,绿意盎然。
7. 燕托喜广厦:这句话的意思是燕子喜欢在大房子里筑巢。
8. 亦非善是仇:这句话意味着这并不是好事,因为大房子并不适合燕子的生存。
9. 兰生静愈茂:这句话描述了兰花在安静的环境中生长得更为茂盛。
10. 堪将义为俦:这句话的意思是,兰花可以以其高洁的品质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11. 芳香诚可慕:这句话赞美了兰花的香气确实令人向往。
12. 对之蠲穷愁:这句话表达了面对兰花,可以减轻人们的贫困和忧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长安春日效东野”,顾名思义,诗人是以东野的笔触描绘出长安的春天。开篇诗人就提到了季节的变化:“前秋长安春,今春长安秋。”这里的意思是去年秋天的时候,长安还是春天;今年春天的时候,长安已经是秋天了。这种时间上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接下来的两句诗:“节物自荣悴,我有乐与忧。”则是诗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态度。荣是草木生长繁茂的样子,悴是凋零、枯萎的意思。诗人认为无论是生长还是凋零,都是自然界的规律,而自己的心情也如同这自然的变化一般,有快乐也有忧愁。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所处的困境:“穷阎何卑漏,时燕不见投。”穷阎是指贫苦人家居住的简陋房屋,卑漏则是指房屋的破败不堪。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住的这个地方如此简陋破旧,却迟迟不见友人的来访。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处境的无奈和对友情的渴望。
然而,尽管处境艰难,诗人并未气馁,他写道:“门庭谢过从,兰萌舒绿柔。”虽然无人来访,但诗人依旧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和高尚的品质,就像庭院里的兰花一样,默默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
在接下来的两联中,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燕托喜广厦,亦非善是仇。兰生静愈茂,堪将义为俦。”诗人以燕子比喻那些善于攀附权贵的人,他们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但也并非真正的善良之人;而兰花则象征着那些生活在宁静环境中,坚守道义的人。这两句诗意味着诗人对自己坚守的道德信念的自豪,以及对那些违背道义的人的鄙视。
最后两句诗:“芳香诚可慕,对之蠲穷愁。”诗人表示自己虽然生活困苦,但只要坚守道义,就能得到心灵的慰藉,化解生活中的忧愁。这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是诗人在这首诗中所传达的核心思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苏舜钦的《长安春日效东野》这首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这个时期的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尤其在诗歌方面,诗人辈出,作品丰富多样。苏舜钦生活在这一时代,他在诗坛上独树一帜,与梅尧臣并称“苏梅”,共同开创了宋代诗歌的新气象。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苏舜钦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此前,他因为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谪,远离京城。在这段时期里,他逐渐认识到官场生活的虚伪和腐化,开始转向对自然景色的关注和欣赏。在这首《长安春日效东野》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向往自由、超脱世俗的情感。
同时间段内,北宋王朝正面临着内外矛盾的困扰。内部,官僚机构臃肿,政治斗争激烈;外部,辽国和西夏对北宋边疆不断侵扰。这些社会现象使许多文人士大夫对现实产生忧虑,他们寄情山水,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苏舜钦也不例外,他的许多诗篇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