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调
阴暗必有鬼,高明者惟天。
鉴应未始忽,冥理有后先。
奸凶喜欺罔,放意快目前。
虎狼嚼生人,自适甘且鲜。
烈士共剑起,忿发如危弦。
人理已不胜,神报岂泯然。
惊呼彻上帝,洒血透九泉。
扪舌不敢语,咄咄徒自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昏暗处,必有妖魔鬼怪;而明智之人,则信赖苍天。
道理如同明镜,从未被忽视;但在冥冥之中,又有着前后的顺序。
奸诈恶毒之人,喜欢欺骗和误导;他们恣意妄为,只为了眼前的一时之快。
就如同虎狼吞噬活人,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享受,非常美味。
英勇的人挺身而出,愤怒如同紧绷的琴弦;在这个世界已经失去公道,神灵岂能坐视不管?
他们惊天地泣鬼神,誓要揭开真相;尽管悲愤满怀,却无从诉说,只能自己暗自哀怜。
去完善
释义
《苦调》:苏舜钦的一首诗作,用以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
1. 阴暗必有鬼,高明者惟天:阴暗的地方容易生出邪恶的事物,只有光明高远的天空才是善良的守护者。
2. 鉴应未始忽,冥理有后先:正义的天道应该始终关注人间是非,在冥冥之中处理事情时有着先后之分。
3. 奸凶喜欺罔,放意快目前:奸诈凶恶的人喜欢欺骗和蒙蔽世人,为满足个人私欲而追求眼前的快乐。
4. 虎狼嚼生人,自适甘且鲜:虎狼吞噬着无辜的生命,却自以为享受到了美食的乐趣。
5. 烈士共剑起,忿发如危弦:英勇的烈士们为了公正拔剑而起,内心的愤怒如同紧绷的琴弦,一触即发。
6. 人理已不胜,神报岂泯然:人间的公理已经难以维系,神的报应怎能就此消散?
7. 惊呼彻上帝,洒血透九泉:正义之士为不公之事悲愤疾呼,热血沸腾直至九泉之下。
8. 扪舌不敢语,咄咄徒自怜:面对邪恶势力,虽有千言万语,却因恐惧而无法发声,只能独自哀怜。
去完善
赏析
苏舜钦的这首《苦调》,以阴郁深沉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不公。首句“阴暗必有鬼,高明者惟天”,暗示了鬼魅般的不良现象滋生在阴暗处,而青天白日则是高尚纯洁的象征。紧接着的“鉴应未始忽,冥理有后先”则表达了作者坚信,即使暂时的黑暗蒙蔽了世人的眼睛,但终究会有公正的天道轮回。
接下来的四句中,“奸凶喜欺罔,放意快目前。虎狼嚼生人,自适甘且鲜”,刻画出了奸邪之徒得意洋洋、为所欲为的嘴脸,以及他们伤害无辜、嗜血如命的丑恶行径。
而后,“烈士共剑起,忿发如危弦。人理已不胜,神报岂泯然”,诗人呼吁英勇之士挺身而出,拔剑而起,为正义发声,捍卫世间的公平正义。即便人类力量有限,天神也不会对此坐视不理,终会给恶人带来应有的惩罚。
诗的结尾部分则表达出诗人在现实困境中的无奈与悲哀:“惊呼彻上帝,洒血透九泉。扪舌不敢语,咄咄徒自怜。”他高声疾呼,期待着上天的感应,却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只能无奈地抚摸自己的舌头,感叹无法发言,无法救助苦难的同胞,悲愤与忧国之情溢于言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苦调》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著名诗篇。这首诗歌创作于北宋仁宗时期,也就是公元1049年左右。这一时期,北宋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苏舜钦的生活经历颇为丰富。他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年后,他进入官场,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然而,由于直言敢谏,他得罪了权臣,被贬谪至偏远地区。在逆境中,苏舜钦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勤奋地创作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这一时期,北宋文学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如欧阳修、范仲淹等。他们主张诗文革新,提倡“文以载道”,反对形式主义的文风。苏舜钦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苦调》这首诗正是苏舜钦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他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自己遭受迫害后的心境,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苏舜钦作为一个正直文人的高尚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