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大士不答文殊问如何是菩萨入不二法门颂
浄名大士口如盆,一默无端拏雷云。
十圣瘦然居足下,三贤了尔失全分。
飘飘而出溪风骨,濯濯而清月水纹。
天外孤松峰顶耸,晚楼霜雪梦犹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净名大士的口如同深渊,沉默时却引来雷云翻滚。
十位圣人在他面前显得消瘦,三位贤者失去分寸。
他飘然而去,留下风骨如同溪流般荡漾;他的清洁如水波泛起涟漪。
山峰上孤独挺立的松树在天涯之外屹立,而夜晚的楼阁在霜雪中如梦初醒。
去完善
释义
1. 浄名大士:指的是维摩诘,音译为维摩罗诘,简称维摩,意译为无垢称。他是释迦牟尼时代的一位在家大菩萨,以称病说法著称,为佛教经典中现身说法的代表人物。
2. 口如盆:形容维摩诘口若悬河,辩才无碍的口才。
3. 一默无端:表示维摩诘在文殊菩萨询问时,保持沉默不回答,表达了不二的禅宗精神。
4. 拏雷云:描述维摩诘的沉默如同雷霆万钧的力量。
5. 十圣:指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中的十地圣人。
6. 瘦然:在这里形容十圣在维摩诘面前显得谦虚。
7. 三贤:指的是初地、二地、三地这三位的菩萨。
8. 了尔失全分:表示在禅宗看来,通过言教去理解菩萨入不二法门是不完整的。
9. 飘飘而出溪风骨:形容维摩诘的精神飘逸出尘,有溪水般清澈的品质。
10. 濯濯而清月水纹:比喻维摩诘的境界像月光映照的水纹一样,清净无染。
11. 天外孤松峰顶耸:描绘维摩诘超脱凡尘的形象,如峰顶耸立的松树。
12. 晚楼霜雪梦犹昏:意味着悟道的过程就像梦见冬天的霜雪,需要经历艰苦的修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维摩大士不答文殊问如何是菩萨入不二法门颂》描述了维摩诘大士在回答文殊菩萨关于菩萨进入不二法门的提问时保持沉默的场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展现了作者慧晖对于禅宗智慧和修行的独特理解。
首句“浄名大士口如盆,一默无端拏雷云”形象地描绘了维摩诘大士的沉默态度,他的口中仿佛有一个无尽的深渊,一声不吭却引发了如同雷电般的心灵震动。这里的“口如盆”象征着维摩诘大士以其沉默表达出的深厚智慧,无声胜有声。
次句“十圣瘦然居足下,三贤了尔失全分”进一步强调了这个场景的深度:即使是十位圣贤也显得消瘦不堪,居于维摩诘大士的脚下;三位贤者也在此沉默面前失去了自己的全部。这里用“瘦然”来形容圣贤,寓意他们虽已修得高深境界,但在面对维摩诘大士的沉默时仍然显得渺小。
接下来的两句“飘飘而出溪风骨,濯濯而清月水纹”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慧晖对于禅宗修行与顿悟的理解。他以轻盈的姿态跃出溪流的风骨,以纯净如月光的水纹洗涤心灵,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直达本心的精神境界。
最后两句“天外孤松峰顶耸,晚楼霜雪梦犹昏”则通过描绘天外的孤松和山顶的高峰,以及晚楼的霜雪和梦境,为这首诗增添了一种宁静致远、禅意盎然的氛围。这两句象征着修行者所要攀登的精神巅峰,以及对超越尘世纷扰的美好梦境的追求。
整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形象诠释了禅宗智慧,展现了诗人慧晖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哲学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名为《维摩大士不答文殊问如何是菩萨入不二法门颂》,创作于唐代中期,作者为释慧晖。释慧晖是一位禅宗大师,他的诗作充满哲理,以简洁的语言传达深邃的意境。
在唐代中期,社会相对稳定,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这个时期,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因其强调内心修行、不拘泥于经文教条等特点,受到了许多文人士大夫的喜爱。释慧晖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将禅宗的精神内涵融入到了诗歌创作中。
释慧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处在他人生的巅峰期。在这段时间里,他在禅宗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禅师。然而,尽管他在禅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他仍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敬畏之心。
在诗中,释慧晖通过对维摩大士和文殊菩萨之间对话的描绘,表达了禅宗关于“不二法门”的观念。他认为,真正的觉悟不在于追求知识的积累,而在于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宁静。这种观念体现了禅宗注重内心修行的特点,也反映了唐代中期文人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