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思
劲气初折胶,奔书闻插羽。
寒金刁斗鸣,夕火兜零举。
霜威画角雄,月思清笳苦。
骠骑出鏖兵,轻车前确虏。
一鼓系名王,三捷献英主。
天山挂雕弓,玉塞休强弩。
龙额近封侯,华堂盛歌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强劲的气息初次席卷而来,如同冬天的胶水凝固。迅速地传递军情如飞鸟插入翅膀般迅速。寒冷的金属制的刁斗发出响声,夜晚的火光在风中摆动升起。秋天的霜威气势恢宏,月色下思念之情通过凄苦的清笳传来。英勇的骑兵突击敌人,马车在战场上迅速行进捕获敌军。一战成名,连续三次胜利献给英明的君主。天空中挂着明亮的雕弓,美丽如玉的门塞不要再使用强力弓箭。立下赫赫战功的人已接近封侯,华丽的殿堂里歌舞升平。
去完善
释义
1. 劲气:指寒气或寒风。
2. 折胶:比喻天气转冷。
3. 奔书:紧急军情文书。
4. 插羽:插上羽毛的书信,即飞骑传书。
5. 寒金:金属制成的兵器。
6. 刁斗:古代军队中用来煮食物和敲击报时的金属器具。
7. 兜零:兜鍪,古代武将的头盔。
8. 霜威:形容寒冷的威势。
9. 画角:古代乐器,用于军中发号施令。
10. 月思:对月的思念之情。
11. 清笳:清亮的胡笳声。
12. 骠骑:勇猛的骑兵。
13. 鏖兵:激烈战斗。
14. 轻车:古代战车的一种。
15. 前确:前方捕俘。
16. 名王:匈奴首领的称号。
17. 三捷:三次胜利。
18. 英主:贤明的君主。
19. 天山: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带的山脉。
20. 挂雕弓:将弓箭挂在墙上,表示战争结束。
21. 玉塞:玉门关,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
22. 强弩:强力的弓箭。
23. 龙额:将领额头上的皱纹。
24. 封侯:封赏为诸侯。
25. 华堂:豪华的殿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边思》描绘了边疆战争的情景以及战胜后的欢庆场面。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边关将士英勇战斗的壮烈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诗的开篇“劲气初折胶,奔书闻插羽”,描述了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勇敢投入战斗的场景。其中“折胶”一词形象地刻画了天气严寒的特点,表现出边疆环境的艰苦;而“插羽”则形象地描绘出战士们在战场上快速传递军情的紧张气氛。
接下来的四句,“寒金刁斗鸣,夕火兜零举。霜威画角雄,月思清笳苦。”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场画面:冰冷的金属声、燃烧的烽火、雄壮的画角以及忧伤的清笳。这些景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使人们感受到边关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接着诗人描述了战斗的胜利:“骠骑出鏖兵,轻车前确虏。一鼓系名王,三捷献英主。” 这里的“骠骑”指的是勇猛的骑兵,“轻车”则是指战车。这两句表明战士们经过激战,成功地击败敌人并俘获了敌方的首领。胜利的消息传回朝廷,使得英主欣喜万分。
随后诗人又以“天山挂雕弓,玉塞休强弩。” 传达了战争的结束以及对和平的期盼。这意味着战争已经结束,敌我双方可以暂时放下武器,享受和平的时光。这一句也巧妙地暗示了国家疆土的辽阔,凸显了国家的强大。
最后两句,“龙额近封侯,华堂盛歌舞。” 描绘了胜利的欢庆场面。战士们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得到了丰厚的奖赏,封侯拜相;而那些胜利的喜悦也在华丽的殿堂里化作歌声和舞步,回荡在空气中。
整首诗既有战场上的激战豪情,也有胜利后的欢乐气氛,展现出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平的热切期待。胡宿以他独特的诗歌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边关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边思》是唐代诗人胡宿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述了边疆戍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战争的关注。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期,然而在这个时代,边疆问题一直是国家面临的挑战之一。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唐朝政府派遣大量的军队驻守边疆,防止外敌入侵。胡宿作为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和社会有着深厚的责任感,因此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边疆问题的关注。
在创作《边思》时,胡宿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早年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对民生疾苦有深刻的了解。后来,他进入朝廷,成为唐玄宗的近臣,参与了国家的政治决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疆问题感到越来越不满,因此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思考。
在《边思》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唐朝的军事力量虽然强大,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内部矛盾,国家的财政和人力资源已经极度紧张。此外,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复杂,对外防御和内部稳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因素使得胡宿对边疆问题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并在诗歌中表达了出来。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