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程秀才下第归蜀
莺迁与鶂退,十载泣岐分。
蜀道重来老,巴猨此去闻。
晓程侵岭雪,远栈入谿云。
莫滞趋庭恋,荣亲祗待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黄莺飞向了高处,鹅则退离了水域,这是它们选择不同道路的十载后。蜀道的重游让我倍感年老的疲惫,而巴地的猿猴早已知悉了我的到来。拂晓时,我在山岭中顶着风雪前行,长长的栈道似乎通往了缭绕云雾中的溪谷。不要让留恋家庭成为停滞不前的借口,唯有勇往直前才能荣耀亲人。
去完善
释义
1. 莺迁: 源自《诗经·小雅·伐木》中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意指文人科举中第或升迁, 后用"莺迁"表示进士及第。
2. 鶂退: 这里"鶂"是候鸟的意思, "退"指离开。"鶂退"即鸟离开栖息地, 指科举考试失败, 寓意落榜。
3. 泣岐分: 意为哭泣着面临歧路的分离, 借指科举落第后的黯然神伤。
4. 蜀道: 四川到陕西之间的道路, 险峻崎岖。
5. 巴猨: 猴子, 这里用来形容繁琐的事务。
6. 晓程侵岭雪: 清晨出发, 翻山越岭时所见到的雪花景色。
7. 远栈入谿云: 形容行程漫长, 沿途经过许多山间驿站和小溪流水。
8. 莫滞趋庭恋: 表示不要过度留恋家中父母的温存, 要为光宗耀祖而努力。
9. 荣亲祗待君: 使得亲人光荣只等待着你继续努力取得成功。
去完善
赏析
《送程秀才下第归蜀》是一首表达了惜别之情和殷殷期盼的诗篇。诗人以莺迁与鶂退的意象作为开头,暗示了程秀才离京求官却未能中举的失意境况。随后,诗人描述了蜀道的艰难,表现了程秀才重返故乡的老态和路途中的艰辛。接着,通过描绘清晨的山岭、暮色的栈道,展现了程秀才一路上的所见所感。最后,诗人鼓励程秀才不要因为仕途的不顺而滞留家中,为了光耀门楣,他仍需努力前行。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抒发了对朋友的关爱与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程秀才下第归蜀》是晚唐诗人姚鹄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末,当时唐朝已经走向衰落,科举制度逐渐失去公正性,文人仕子的命运受到极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只能空怀壮志,屡试不第。
诗中的主人公程秀才就是这样一个有才华但未能取得功名的人。他出身贫寒,饱读诗书,却屡次在科举考试中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回到家乡四川,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姚鹄作为他的朋友,为他感到惋惜,同时也对他表示敬意和支持。
这首古诗通过对程秀才遭遇的描述,反映了这个时期文人士子的普遍困境。同时,它也传达了一种对家乡和亲情的深深眷恋之情。在晚唐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这种情感显得更加珍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