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边将
三边近日往来通,尽是将军镇抚功。
兵统万人为上将,威加千里慑西戎。
清笳遶塞吹寒月,红斾当山肃晓风。
却恨北荒沾雨露,无因扫尽虏庭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三个边境地区之间,近日频繁往来相通,全靠将军们的治理安抚之功。
他们作为士兵的首领,统领万名士兵为上将,他们的威严远播千里,使西部少数民族也敬畏不已。
寒冷的夜晚,边防军吹起了清越的胡笳,红色的军旗在山间随风飘扬。
可恨的是,北方的荒野之地还未享受到雨露之恩,无法将所有敌人都扫除干净。
去完善
释义
1. 三边:泛指边疆地区,这里可能指的是唐边疆的一些军事重地。
2. 镇抚:安抚和镇压,这里主要指戍边将领以安抚民众、维护边境和平稳定为己任的职责。
3. 上将:古代军职,指地位尊贵的统帅或高级将领。
4. 西戎: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这里也可能特指某个具体的部落或国家。
5. 清笳:古代胡人所吹的一种类似芦笙的乐器,声音苍凉,常用于描绘边塞场景。
6. 遶塞:围绕边境要塞,这里可能指在西戎领土周围设置防线。
7. 红斾:红色旗子,这里可能是形容军队的仪仗整齐有序。
8. 北荒:北方边远之地,这里具体指代哪里需结合背景资料判断。
9. 无因:无法找到合适的机会或办法。
10. 虏庭空:这里的“虏”是古代对敌人的贬称,“庭”指朝廷,这里可以理解为期望敌方疆土变得荒凉残破,甚至完全失去其原有的统治地位。
去完善
赏析
《赠边将》是唐代诗人姚鹄为赞美边将的英勇善战和镇抚边疆之功而作的一首诗。诗中描述了边将率领军队戍守边疆的英勇形象,以及他们所取得的赫赫战功。全诗节奏紧凑,意象生动,表达了诗人对边将的钦佩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边将》是唐朝诗人姚鹄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唐时期,公元765年至836年之间。这个时期的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边疆局势紧张,民族矛盾尖锐。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姚鹄本人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一度被贬谪到偏远地区担任地方官员。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以及对边防将士的敬仰之情。
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唐朝,虽然已经没有了盛唐时的繁荣昌盛,但仍旧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由于边疆局势紧张,边疆将士成为了维护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他们勇敢地抗击外敌,捍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