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奉和秘监从翁夏日陕州河亭晚望

标题包含
奉和秘监从翁夏日陕州河亭晚望
洪河何处望,一境在孤烟。 极野如蓝日,长波似镜年。 卷帘花影里,倚槛鹤巢边。 霞焰侵旌斾,滩声杂管弦。 钟微来叠岫,帆远落遥天。 过客多相指,应疑会水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河流淌在何处可以观望?视野所及,唯见一缕孤烟。 广阔的原野仿佛是蔚蓝的天空,波涛汹涌的海面好似镜子映照着岁月时光。 卷起窗帘,只见花影婆娑;倚着栏杆,鹤巢映入眼帘。 霞光映照在旗帜上,闪闪发亮;滩声与音乐交织,形成美妙的乐章。 山间的钟声悠扬传来,船帆渐渐消失在遥远的天际。 过路的行人纷纷指点,猜想这可能是一场与水中仙女的相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奉和:指做诗词与别人的诗词相和答。 2. 秘监:官职名,即秘书监,掌管图书经籍的官员。 3. 从翁:尊称对方的父亲。 4. 洪河:大河,这里可能指黄河。 5. 一境:一个地区;一片风光。 6. 蓝日:蓝天。 7. 长波:指河流;波浪。 8. 镜年:像镜子一样明亮的年份,形容天气晴朗。 9. 花影:花朵的影子。 10. 倚槛:靠在栏杆上。 11. 鹤巢:鹤的窝。 12. 霞焰:晚霞的光辉。 13. 旌斾:旗帜。 14. 滩声:水流冲击滩石的声音。 15. 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泛指音乐。 16. 微:轻微;微弱。 17. 钟微:钟声微弱。 18. 叠岫:重叠的山峦。 19. 帆远:船帆远去。 20. 过客:路过的客人;过路人。 21. 相指:互相指出;指明。 22. 会水仙:指河神会面,水仙为河神的别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的傍晚时分,诗人身处陕州河亭,眺望远处的景色。开篇便以“洪河何处望,一境在孤烟”的意境展开画卷,表达出广阔的视野和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四句中,作者用“如蓝日”“似镜年”等形象的比喻,描绘出夕阳下的景色。接着,诗人通过“卷帘花影里,倚槛鹤巢边”两句,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霞焰侵旌斾,滩声杂管弦”两句,描述了阳光照耀下霞光的美丽以及河流传来的声音。而“钟微来叠岫,帆远落遥天”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以及诗人的思绪。最后两句“过客多相指,应疑会水仙”,则暗示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秘监从翁夏日陕州河亭晚望》是唐代诗人姚鹄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 在唐懿宗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这一时期,朝政腐败,宦官权力日益增大,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而在文坛上,诗歌创作仍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 姚鹄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官场任职,但因性格刚直,不愿与权臣同流合污,最终被贬谪到陕州(今河南陕县)。在陕州的这段时间里,姚鹄结识了秘监从翁这位志趣相投的朋友,两人时常一起游览山水,抒发胸怀。 在一次夏日晚望时,姚鹄创作了这首《奉和秘监从翁夏日陕州河亭晚望》。诗句中,他以细致的描绘表达了对山河景色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宦官当道、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忧虑。这些情感都深深地烙印在了这首诗中,使其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