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方干墓
生前知己人谁是,今日人人识姓名。
葬地不封秋树死,诗坛空在墓山平。
子孙零落行人酹,画像微茫钓渚清。
惟有寒蝉思凄切,别枝依旧曳残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的朋友们已经离世,但现在每个人都认识我。
我没有受到厚葬,秋天的树木也渐渐枯死,诗歌的世界依然存在于我的墓碑之下。
我的后代稀少,只有路人在我坟前祭奠。我的画像模糊不清,只能在江边垂钓时隐约看见。
只有那寒冷的蝉还想着我,在树枝上哀鸣着最后的曲调。
去完善
释义
1. 方干:唐朝诗人,与戴栩是同时代的人。
2. “生前知己人谁是”:这句话是说,在他生前,谁能理解他的才华。“知己”在这里指的是理解和欣赏自己的人。
3. “今日人人识姓名”:这句话是说,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听说过他的名字。
4. “葬地不封秋树死”:这是说他的墓地没有被封闭,周围秋天的树木都已经枯萎了。
5. “诗坛空在墓山平”:这是说,诗歌界虽然还在,但他的墓地已经变成了平地。
6. “子孙零落行人酹”:这句话是说,他的后代已经凋零,只有路过的行人给他祭拜。“酹”是古代祭奠的一种形式,把酒倒在地上。
7. “画像微茫钓渚清”:这句话是说,他的画像已经模糊不清,只有在钓鱼的地方才能看清楚。
8. “惟有寒蝉思凄切”:这是说,只有秋天寒冷时的蝉鸣让人感觉到悲伤。
9. “别枝依旧曳残声”:这句话是说,其他的树枝上,蝉仍然在拖着微弱的叫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方干墓”,诗人以质朴的语言描述了唐代著名诗人方干的墓碑,以此表达了对这位文学家的怀念之情。首联抒发了方干生前知音难觅的孤独心境与身后盛名的巨大反差;颔联通过描绘墓地荒芜的景象及诗坛名声犹存的现象,体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颈联则通过对子孙零落、画像朦胧的描绘,揭示了历史长河中人物命运的虚无和短暂;尾联借景抒情,以寒蝉哀鸣作结,使整首诗流露出深沉的悼亡之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方干墓》是唐朝诗人戴栩的一首悼念诗,创作于唐代末年。在这首诗中,戴栩表达了对已故诗人方干的敬仰和哀思之情。
在唐代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民生疾苦。诗人戴栩在此时期生活困苦,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关心民生,渴望社会安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他写下了许多抒发自己感慨的诗篇。
戴栩与方干交情甚厚,两人在文学创作上相互欣赏,共同进步。方干去世后,戴栩为纪念这位友人,特意来到他的墓前,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悼诗。在这首诗中,戴栩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方干的形象,表达了对方干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对友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