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走笔代书答西士

标题包含
走笔代书答西士
帝城百司官事少,故府庭闲长春草。 独余人事十倍多,一月束书逾束稿。 我于其间厌见之,语可摹印百不移。 深处难论浅处俗,今我下笔如黏黐。 自得君书手不置,报章飒飒生新意。 漫将长句替寒温,临流胜寄相思字。 久不哦诗诗律疎,字字偃蹇烦麾呼。 羡君作邑康庐下,柔强伏梗妥以愉。 廼知万事共一法,神熟意便功转捷。 听讼固应哲士能,理赋未省通儒怯。 往时蔡子尹黄岩,欲试自疑龟屡占。 祗今登用颇衮衮,似此县债偿亦廉。 期君规模卓鲁上,随世功名真漫浪。 幸勿弃我频琢磨,中年师友半凋丧。 西湖柳色递晴阴,蒲江远矣谁共寻。 近闻乡里一奇事,宿觉庵边祠水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皇城的各个部门公务较少,曾经的府邸庭院满是春天的绿意。唯独我的事情特别多,一个月里读过的书和写的文章都超过了十件。我对这些事情感到厌倦,说的每句话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刻在纸上。因为理解深刻所以难以向浅薄的人述说,现在我写字就像沾了胶水一样流畅。自从收到你的信之后,我心情大好,新的创意源源不断地涌来。只是随意写些句子来代替日常的寒暄,把心中的情感寄托在文字中。很久没有写诗了,诗律变得生疏,每一个字都需要用心去写。我羡慕你在康庐下的生活,无论是柔还是刚都能很好地适应并从中得到乐趣。这才知道万事都有相通之处,只要技艺娴熟,工作效率就会更高。审理案件固然需要智慧,但处理赋税问题也不简单。以前的蔡子尹在黄岩任职时,总是犹豫不决,直到现在选拔人才的事务越来越多,偿还债务的方式也日益简化。希望你能在这件事上取得成就,跟随时代追求真正的功名。请不要放弃我,我们共同切磋成长,现在中年的朋友和师长已经失去了一半。西湖的柳色逐渐变化,蒲江已经遥远,谁能和我一起去寻找?最近听说家乡有一件奇闻轶事,那就是宿觉庵旁边的祠堂。
去完善
释义
《走笔代书答西士》是南宋诗人戴栩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通过描述与友人之间的书信往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事的感慨。下面是该诗的词句注释: 1. 帝城:指京城,这里指的是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2. 百司:指朝廷的各种官署。 3. 故府:指诗人曾经任职的地方官署。 4. 人事:指日常公务。 5. 束书:指整理书籍。 6. 黏黐:指书写时墨汁粘滞,形容写字困难。 7. 报章:指回信。 8. 康庐:指江西九江的庐山。 9. 伏梗:指民众的不满情绪。 10. 通儒:指博学多才的文人。 11. 蔡子尹黄岩:指蔡沈,他在黄岩担任县令。 12. 自疑龟屡占:指多次占卜,以确定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13. 卓鲁:指古代贤人卓茂和鲁恭,这里是比喻友人即将成就的功业。 14. 琢磨:指切磋琢磨,这里是希望友人不要抛弃自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15. 蒲江:位于四川,这里是比喻相距遥远的地方。 16. 宿觉庵:位于湖南长沙,这里有供奉屈原的祠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走笔代书答西士”,是作者戴栩与一位名叫西士的朋友之间通信的回复。全诗从对官僚生活的厌倦出发,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内心平和的愿望。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日常琐事,表达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以及对好友西士的关心和期望。诗人以一种略带嘲讽的语气叙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并强调诗歌创作的艰辛和自己的疲惫。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戴栩的《走笔代书答西士》这首诗作于南宋末期。当时中国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时期,蒙古大军南下,南宋政权风雨飘摇,社会动荡不安。而在这一特殊时期,戴栩作为一位南宋文人,其命运也颇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戴栩在南宋末年担任官员,他一生奔波,努力为国家效力。然而随着蒙古大军的逼近,南宋政权的危机日益严重,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选择归隐田园,以求避祸自保。在这种背景下,戴栩也不得不离开官场,回到家乡。 在这一时期,戴栩不仅亲身经历了南宋末年的战乱和动荡,还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悲愤,但又深感无力回天。因此,他将这些情感都寄托在了诗歌创作中,通过文字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家乡人民的关爱。 《走笔代书答西士》这首诗便是戴栩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中,他以西士为喻,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局的忧虑之心。他希望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人们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