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岩
拳石中虚屋数椽,洞门东辟半规圆。
木高长蔽三竿日,人到同观一片天。
行路不堪秋后暑,禅床聊借午时眠。
山僧为我敲茶臼,相对炉香起暮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拳头大的石头之间,有几间简陋的房子,向东开的洞门呈现出半个圆形。
树木高大茂密,遮挡了阳光,人在这里可以共同欣赏蓝天白云。
道路难行,秋天后的炎热令人难以忍受,便在中午时分到禅床上休息一会。
山中的僧人帮我敲击茶臼,我们相对坐在炉火旁,茶香升起,伴随着傍晚的烟雾缭绕。
去完善
释义
1. 拳石:比喻狭小之地或指小型的山石。这里可能意指“小石头”。
2. 中虚:中间是空的。
3. 屋数椽:数椽,几个房间。这里可能表示有几间小屋。
4. 洞门:洞穴的门。
5. 东辟:向东敞开。
6. 半规圆:半圆形。
7. 三竿日:古人用竹竿测量太阳高度以判断时间,这里可能是指比较高的位置的阳光。
8. 人到同观一片天:大家都看到的同一蓝天。
9. 行路:这里指徒步在山间行走。
10. 不堪:不能忍受。
11. 秋后暑:指秋天后的热天。
12. 禅床:僧人的坐床。
13. 聊借:勉强借用。
14. 午时眠:中午休息。
15. 山僧:这里的山僧可能指在山的僧人。
16. 敲茶臼:指打茶,将茶叶磨碎成粉末状。
17. 炉香:烧香的炉子冒出的烟。
去完善
赏析
《章岩》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马子严在章岩地区的所见所感。首联通过描述“拳石中虚屋数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在该地居住的清幽与质朴;颔联则通过“木高长蔽三竿日,人到同观一片天”的描绘,展现出了自然景观的壮美景象和人的渺小;颈联表达了诗人对旅途中恶劣环境的感慨,同时也体现出他借由短暂的午睡来平复自己的心情;尾联则刻画了与山僧共处、品茗听香的宁静时光,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意境。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写,又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流露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章岩》是明朝诗人马子严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1368-1644年)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文学和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马子严,生卒年不详,明朝著名文人,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琐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的一生并未在政治上取得显赫的成就,但他的诗才却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在这个时期,明朝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许多文人都热衷于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色。马子严也不例外,他经常外出游玩,欣赏祖国的山川河流。在这个过程中,他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如《章岩》等。
在《章岩》一诗中,马子严通过对章岩的描绘,表达了其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章岩的形状、色彩和质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