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吴骏卿寄示和黄元广诗多及古人为己之学辄复次韵资一大笑兼简元广 其三

标题包含
吴骏卿寄示和黄元广诗多及古人为己之学辄复次韵资一大笑兼简元广 其三
我生非瓠瓜,于世岂无情。 望道渺未见,谅知负平生。 将求挃挃获,奈何卤莽耕。 饥壤听造物,吾愿乃秋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松(1097年-1143年),字乔年,号韦斋,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南宋官员、文学家,理学家朱熹的父亲。 朱松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并非冷漠无情之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情义。 追寻正确的道路,却仍感觉遥不可及。然而我知道,我已背离了初衷。 想要收获满满的成果,怎奈耕作如此草率。 在这个贫瘠的土地上,我将听从大自然的安排,只盼望秋天能有所收成。
去完善
释义
1. "瓠瓜":一种草本植物,果实可食用或供观赏。这里用作比喻,意指人的个性和情感。 2. "望道渺未见":道,道理;渺未,遥远而未明确。这句话意为在寻求道理的征途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谅知负平生":谅,理解;负,辜负。这句话的意思是理解到这一生都没有真正理解自己想要追求的真理。 4. "挃挃":庄稼成熟时植株相互摩擦的声音。这里借指秋收的收成。 5. "饥壤听造物":造物,大自然的创造者,即天神;饥壤,贫困的土地。这句话意味着只有听从天神的安排,才能获得丰收。 6. "吾愿乃秋成":秋成,秋天收获。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希望能有所收获的意愿。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作者朱松以“我生非瓠瓜,于世岂无情”开篇,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人世的情感投入。他提到“望道渺未见,谅知负平生”,表现了对真理的渴望和对自身未能实现抱负的遗憾。紧接着,“将求挃挃获,奈何卤莽耕”表达了虽有理想却难以实现的无奈心情。最后,通过“饥壤听造物,吾愿乃秋成”表达出顺应自然、期待美好未来的愿景。整首诗既有深刻的人生思考,又充满哲理和韵味,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吴骏卿寄示和黄元广诗多及古人为己之学辄复次韵资一大笑兼简元广 其三》是宋代诗人朱松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朱松生活在南宋初期,此时的社会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文化繁荣,诗歌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创作这首诗时,朱松正担任朝议大夫、秘书少监等职位。虽然他身在庙堂之上,但他的内心却向往隐逸的生活。他曾多次表达出对古代隐士的敬仰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友人吴骏卿、黄元广等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诗歌交流思想感情。 在这个时期,朱松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他在《次韵和元广别子直主簿之官》中写道:“未用扶犁破春块,眼看螟螣食官苗。”表达了他对民生问题的担忧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这些时代相关背景知识都融入到了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