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泉上人久留中都 其三
特地东游访祖师,东人占了钵和衣。
幸余只履为心印,犹在西方可急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特意去东方拜访祖师,那里的弟子已经继承了钵盂和袈裟。幸运的是,还有一只鞋子可以作为心印,现在应该立刻回到西方去。
去完善
释义
1. "西蜀":四川省的别称,这里指作者曾丰所在的地区。
2. "泉上":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是作者的家乡。
3. "中都":可能是指当时的首都或者某个重要的城市,具体所指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判断。
4. "特地":特意地,表示有目的的去做某事。
5. "东游":向东游历,这里的“东”是相对于作者所处的西蜀而言。
6. "访祖师":寻访祖师,这里的“祖师”可能指的是禅宗的某位重要人物,具体所指需要结合禅宗的历史背景来判断。
7. "钵和衣":僧人的化缘用的钵盂和衣物,这里用来比喻禅宗教派的传承物。
8. "幸余":幸运的是我,“余”是作者自指。
9. "只履":佛教用语,指释迦牟尼佛涅槃时留下的鞋子,被认为是佛祖的遗物。
10. "心印":禅宗用语,指通过内心的领悟来传达佛理,不需要借助语言文字。
11. "西方":这里应该是指作者的家乡泉上,因为前面提到“东人占了钵和衣”,所以这里是相对的方位。
12. "急归":赶紧回去,这里的“归”是回归本源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曾丰所写的一首禅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佛教的领悟和理解。
首句“特地东游访祖师”,诗人提到自己特意来到东方寻找禅宗的祖师,体现了诗人对于禅宗的虔诚追求。次句“东人占了钵和衣”,则表达了诗人看到禅宗在东方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的感受,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无奈。接下来的两句“幸余只履为心印,犹在西方可急归”,诗人借用了达摩只履西归的典故,表示虽然禅宗在东方传播广泛,但禅宗的真谛和心印仍在西方,呼吁弟子们尽快回归禅宗的正法。全诗以寻访禅宗祖师的线索,传达了诗人对于禅宗真谛的理解和追寻,同时透露出诗人对于禅宗被曲解的担忧和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西蜀泉上人久留中都 其三》是南宋诗人曾丰的作品。诗人在西蜀(今四川地区)做官时,听说泉上人有留在中都(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意愿,于是写诗寄予感慨。
此诗创作于公元1147年左右,即南宋绍兴年间。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金朝占领了北方黄河流域的大片领土,而南宋偏安江南。政治上的动荡以及军事上的压力使得诗人在抒发个人情怀的同时,也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曾丰的一生中,他曾担任地方官员,担任过军职,也曾被贬谪至西蜀等地。这一时期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使他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同时,他也在寻找一种精神寄托,以化解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一方面,由于金人的侵略,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另一方面,由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既体现在人们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也体现在他们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认识上。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既有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有个人情感的寄托;既有现实的压力,也有思想的升华。这些都共同构成了这首诗丰富多样的内涵和深沉厚重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