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第同赏芍药
芍药名高致亦难,此观妖艳满雕栏。
酒酣谁欲张珠网,金钿偏宜间宝冠。
露裛更深云髻重,蝶楼长苦玉楼寒。
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芍药之名流传甚广,它的美貌和气质却难以言传。它盛开在雕花的栏杆旁,妖娆艳丽,让人叹为观止。
醉酒后,有谁想要张开珍珠网来捕捉这花之精灵?黄金首饰与珠宝皇冠之间,芍药更显得别具一格。
夜幕降临,露水沾湿了芍药的花瓣,重重发髻下更显韵味。蝴蝶飞舞于芍药之上,与玉楼之上的寒气形成鲜明对比。
《诗经》中已有诗篇赞美芍药的美丽,然而经书之中并没有记载牡丹。可见,芍药之美是独立于世外的。
去完善
释义
芍药:芍药是中国传统的名花,被列为“十大名花”之一,自古就有“花相”之美誉。
北第: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皇宫禁苑中的皇帝居所。
郑诗:这里指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诗。诗中描述了洛阳芍药之盛与春天的美好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芍药花的诗歌。诗人首先提到芍药花名高,表明其美丽和知名度。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芍药的妖艳以及盛开在雕栏之间的景象。然后,诗人提到饮酒后,有人想要用珠网捕捉这些美丽的芍药,但金钿更适合装饰宝冠。在这里,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芍药的高贵气质和独特魅力。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描述了露水的滋润使得芍药花朵更加丰满,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而玉楼却因寒冷而无法享受到这样的美景。最后,诗人提到郑玄的诗已经表达了对芍药的赞美,但是在经典文献中却没有记载牡丹花的赞美之词。这首诗通过对芍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其美丽和高贵的赞美,同时也通过对比突出了芍药的特点和优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第同赏芍药》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琦于嘉祐年间创作的。在嘉祐年间,韩琦作为翰林侍读学士,以天下为己任,倡导儒家学说,致力于国家治理。
在创作这首诗时,韩琦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他在仕途上步步高升,成为朝廷的重臣。同时,他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誉为“北宋五子”之一。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广泛流传。
在这个时期,北宋社会经济繁荣,政治相对稳定。然而,随着国力的增强,统治阶级的奢侈之风也逐渐兴起。韩琦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这种风气的忧虑和反感。他倡导节俭、勤政爱民,希望能唤起人们的警觉。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一同欣赏芍药花的情景。通过对芍药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通过对比芍药花与人间富贵,揭示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
去完善